第4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在光与影里坚守
活态保护,才能更好传承
侗族大歌:在哪唱更适合




 中国文化报 >  2012-05-03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侗族大歌:在哪唱更适合

    侗族大歌农民歌队在北京“江湖酒吧”演出场景。  本报记者 陈 曦 摄

    本报实习记者   李  颖

    “没想到我们足不出户就原生态了一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一名学生说。4月20日,一支由贵州省黎平县年轻人组成的侗族大歌农民歌队走进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该校师生献上了20多首婉转动听的侗歌。

    侗族大歌是贵州黎平、从江、榕江等我国侗族聚居区流传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以大自然、爱情和劳动等为歌唱内容。1986年,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6年,侗族大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侗族大歌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年3月初,这支歌队在“愚公移山”“麻雀瓦舍”等京城知名音乐酒吧举行了5场“侗族大歌演唱会”。一方面是为了缓解生活压力,一方面是表达对侗族大歌的喜爱,这群年轻人以这种方式试图破解“生存与打拼”的两难。

    “把侗族大歌唱下去”

    27岁的吴金燕,是这支侗族大歌农民歌队的领队。2004年,她和歌队的吴艳琼第一次来到北京,参加那一年的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她们获得了铜奖。之后,吴金燕回到家乡继续过着简朴的山乡生活,一如往常。

    吴金燕会唱的侗歌有四五十首,这在当地年轻人中颇为少见。“我们寨子有300来户人家,像我们这个年龄会唱侗歌的不到10个吧!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在家的很少,喜欢侗歌的也不多。”吴金燕抿了一下嘴说:“我们家只有我和我妈妈会唱,我弟弟妹妹都不会,他们对侗歌也没有兴趣。”

    2009年,吴金燕和吴艳琼再次来到北京。这一次她们不是来参加演出,而是在一个小餐馆里当服务员。每天干活超过10个小时,月薪不足1500元。半年后,餐馆倒闭,吴金燕不得不回到了家乡。吴金燕一直希望在北京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安顿下来,“想把侗族大歌唱下去,让更多的人听到”。

    这一次的北京之行,吴金燕认识了同为侗族人的“幸福大街”乐队主唱吴虹飞。吴虹飞给了她们极大的支持。2011年,当得知吴金燕想组建歌队到北京演出时,吴虹飞毫不犹豫地决定帮助同乡姐妹寻找演出机会。“如果歌队在城市里存活不下来,大不了自己出路费把她们送回家。”吴虹飞说。

    于是,2012年,吴金燕约上在家乡唱侗歌时结识的伙伴,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开始了“以歌养身”的生活。

    26岁的欧化情就是这样第一次来到北京。3月份在酒吧演出的报酬大大超出了预期。“没想到会挣那么多钱,一个月的收入和我在家一年的收入差不多!”舞台上的欧化情耀眼夺目,台下的她却少言寡语。在3月的最后一场演出,当又一次被观众问到“还会回来跟大家一起唱歌吗”,欧化情一反平时的沉默,微笑着说:“我是想回来的!”

    刚满18岁的吴成兰是歌队里年龄最小的。她年幼时,便展现出唱歌天赋。除了奶奶教她一些童谣外,更多的是听别人唱,慢慢地自己也会唱了,5岁时就能哼唱一首挺复杂的侗族大歌了。初中毕业后吴成兰考上当地的艺校,但1100元的学费让她只上了半个学期就退学了。吴成兰希望能在北京找到一份工作,并且经常演出,这样就可以帮家人减轻负担。记者问她在北京赚到钱后,想不想回学校读书,她大声说:“当然想啦!”

    歌队演出悄然起步

    在北京演出,“以歌养身”并非如吴虹飞和歌队所想的那样简单。“小剧场演出对歌队来说是最好的。我们也去剧场演出过,也在和一些剧院谈合作。因为不认识更多的北京小剧场经营者,我只能凭自己这几年做原创音乐演出的经验来帮歌队找机会。”吴虹飞无奈地说。

    “到酒吧演出不需要事先缴纳费用,并且这些原创音乐酒吧的经营者大都是我结识多年的朋友。”最终,在吴虹飞的安排下,歌队得到了在酒吧的演出机会,解决了到北京后首先面临的生活和住宿问题。

    由于歌队成员的收入只能靠酒吧门票分成,考虑到目前演出还没有规律,为了让她们在北京能有相对稳定的生活,吴虹飞两个月来四处托人,为他们在咖啡馆、酒吧等地找到工作,让他们一边打工一边唱歌。“我希望慢慢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坚守侗族大歌,坚守自己的梦想。”

    正值农忙季节,吴虹飞便送其中一部分人回家插秧,尽量不改变她们“原生态”的生活。至于未来,她认为只能顺其自然。“我试图寻求资金的介入,但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毫无头绪,歌队前途未卜。这也是我给他们找工作的原因。”吴虹飞表示,若一切顺利的话,计划今年七八月份带着歌队到全国巡演。

    对于侗族大歌在酒吧演出,究竟是在传承非遗,还是为了谋生这一问题,吴虹飞回答说:“在我看来,生存和传承同样重要。希望她们能够快乐地唱歌,获得远比在家乡务农更高的收益,同时相互学习、揣摩技艺,把民族音乐传承下去。”

    “关键是要有人知道”

    “这首《单身罗汉》相当于侗语版的《单身情歌》,送给大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演出现场,歌队成员吴良峰的介绍引来一片笑声。“之前完全没有听过,感觉挺新鲜,但我主要冲着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来看的。”大三学生小唐说。据她讲,获知这类演出信息的渠道基本是通过校方发布,而对于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星的演唱会信息会主动去关注,有时不惜花一两百元买票。当被问及是否会去酒吧或剧场看类似的原生态音乐演出时,小唐表示不会去酒吧,剧场的演出如果值得就会去看。

    哪里更适合侗族大歌这样的原生态音乐演出?

    “愚公移山”酒吧的老板吕志强认为:“找到愿意听、喜欢它们的人就可以了,没有适合不适合之说。”3月,侗族大歌歌队在这里演出,效果很好。

    北京某剧院负责品牌宣传工作的陈女士则认为,在酒吧演出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而且酒吧的环境可能会令一些观众望而却步。“是否能有相关部门针对这样的群体打造一个正规的小剧场?”

    带着家人、同事来酒吧看侗族大歌演唱会的张女士说:“其实,在哪里演出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人知道他们。”她认为,到剧场演出对歌手们来说很多方面都有利,但年轻人不一定能留意到,在酒吧演出似乎能收到相反的效果。

    创建了6年的“江湖酒吧”的演出定位是原创音乐、民谣及民族音乐。酒吧经营者张锦灿表示:“原生态音乐其实一直有人在做,但只是近年来才出现在大众面前。人都有怀旧思古心理,所以这些老祖宗的艺术,以后会被更广泛接受,不必局限于传统的演出市场。”因为歌队与酒吧的音乐定位和整体风格十分相符,张锦灿表示愿意与歌队再次合作。他也建议,歌队在演唱的内容、方式上要有调整和变化。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