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朱晓燕
《大英百科全书》(又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纸版库存4月宣告售罄,现已停止印刷,全面转向数字版。自1768年问世以来,该书历经244年辉煌,见证了人类知识的演变和图书出版史的变迁。互联网的诞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包括维基百科在内的百科网站的成功,则触动了《大英百科全书》编撰者的出版理念。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大英百科全书》顺势而为,选择以更全面、权威、有活力的网络形式,继续为大众构建知识宝库。
《大英百科全书》是举世公认的最古老、权威的百科全书,由大约100名全职编辑及4000多名专家精心编撰而成。第一卷1768年12月在英国爱丁堡一经问世即大受追捧,当时售价6便士。至1771年3卷全部完成,共2391页,包括160幅铜板雕刻,共售出3000套。由于篇幅长、价格高,《大英百科全书》成为当时贵族身份的象征。1777年至1784年,第2版问世,共10卷8595页。1788年至1797年第3版问世,共18卷,1.6万多页,该版聘请学者充当撰稿人,此时的《大英百科全书》真正达到百科全书标准。1820年末,爱丁堡的布莱克兄弟出版社收购《大英百科全书》版权后,出版了第7、8版。1875年至1889年间出版的第9版被称为学者版,收纳了众多知名学者编写的专业学术文章,被誉为《大英百科全书》的巅峰之作,为《大英百科全书》成为世界著名工具书奠定了基础。第10版的内容更翔实、更加学术化,文笔也更加优美,囊括了19世纪世界科学的最新成果。1895年,布莱克出版社移师伦敦,并于1901年将版权卖给《泰晤士报》。第10版共11卷,在第9版的基础上,补充了地图卷和目录卷。从1909年的第11版开始,《大英百科全书》由剑桥大学编辑出版。
为吸引读者、提高销量,1910年至1911年出版的第11版大胆尝试、提取精髓,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堪称《大英百科全书》的经典版。其编纂者有赫赫有名的英国生物学家汤玛斯·亨利·赫胥黎、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诗人阿尔加侬·查尔斯·斯温伯恩等,并一改单卷出版做法,第一次成套出版。为打进北美市场,《大英百科全书》版权被卖给喜尔斯百货商店并转战美国芝加哥出版发行。第12、13版均以3卷补充卷的形式出版,必须与第11版一同使用。1929年出版的第14版再做革新,精简词条、减少卷数,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具书。从第14版开始,《大英百科全书》放弃了一直采用的10年一次的再版制,改为每年修订10%条目的连续修订制。在过去的70多年时间里,《大英百科全书》的规模基本维持在4000万字、50万个条目左右。1974年出版的第15版进行了更多结构性改进,增加了许多新兴的科技条目及国际词条,全书达30卷。1980年起,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1985年,《大英百科全书》再推精装版,共32册,包括1卷“百科类目”、17卷“百科详编”、12卷“百科简编”、2卷“索引”。1990年,该书总销售额达6.5亿美元,成为难以逾越的纪录。1996年1月,瑞士富翁雅各布·萨弗瑞买下了《大英百科全书》的版权。2010年,《大英百科全书》售价1395美元,重达58.5公斤。
《大英百科全书》曾经因为忽视与网络媒体的合作而痛失发展良机。1980年,《大英百科全书》因拒绝微软的合作建议而失去了发行网络版的先机,致使维基百科、谷歌百科等网络知识库抢占市场,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强大来源。不过,编撰者在后来调整了发展思路,1994年,《大英线上百科全书》发布,网络版除印本内容外,还包括最新的修改和大量印本中没有的文章,检索词条达9.8万个,收录了322幅手绘线条图、9811幅照片、193幅国旗、337幅地图、204段动画影像、714张表格等丰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