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孟 娟
4月25日晚,气温不高的青州市却并不冷清。中心城区的宋城大舞台,传统国粹京剧在古色古香的仿宋代建筑中回荡,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连连叫好。而此时,几十里外的王坟镇侯王村也热闹非凡,青州市艺术剧院的“三联工程”文化下乡演出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记者来到青州市群众艺术馆时,青州市老教师艺术团正在为本周六晚即将上演文艺晚会紧张地排练着。
“在青州,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已经成为常态。”山东省青州市文广新局局长许新益自豪地说。
民间艺术院团 每周两场公益演出
下午16时许,青州市群众艺术馆歌声飞扬。近60位来自青州市老教师合唱团的演员正在排练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这个由退休老教师自发组成的民间艺术院团将在周六上台表演合唱、诗朗诵、戏曲串烧等14个节目。
“在青州,常年活跃的民间艺术院团有20多个,上台演出需要排队,竞争非常激烈。”许新益说,今年,市政府组织这些院团进行“公益大舞台 欢乐进万家”2012年青州市群众文化艺术展演,从3月11日晚首场演出开始,持续到12月底,每周六、日晚在青州市群众艺术馆云门剧院演出2场,每场90分钟,共演出100场。群众可以免费观看,演出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
记者从五六月份演出安排表上看到,5月份的8场演出及6月份的9场演出已全部安排妥当,青州花都艺术团、青州市老干部艺术团、青州市京剧院等12个民间艺术院团将带来吕剧、京剧、器乐、舞蹈、综艺、歌舞等多种形式的表演。
“我们将演出信息提前在报纸、电视上公布,并制作成海报放置在剧院门口。如果群众有兴趣,就会早早来占座。”许新益说,群众对京剧、吕剧等戏曲类专场非常感兴趣,场场爆满。综艺类节目观众稍少,但最少也有六七成的上座率。
广场天天有表演 常年不断线
晚上8时许,宋城大舞台上2012“我要上花博”全市京剧票友大赛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当晚5号选手薛敬伟正在清唱京剧《姚期》选段。刚下台的医生李育新告诉记者:“我刚唱的是拿手曲目《对花枪》,自我感觉还不错,希望能得个高分,在花博会上唱一段。”一旁,72岁的张玉敦正在候场。“一会儿我将演唱《四郎探母·见娘》选段,难度挺大的,试试看。老了没事干,有这么个舞台挺好。”他笑着告诉记者,不上台比赛时自己就在台下听,跟着哼哼。
舞台前的广场上,百来张椅子已坐满戏迷。70多岁的赵大爷和老伴只能把三轮车停在最后,坐在车上看。赵大爷一边嗑着瓜子一边看着戏,一脸满足。“从4月1日开始,只要是不下雨,比赛每天晚上都有。7点半开始,9点左右结束。每个人唱5分钟左右。一晚上能听二十来段。”说起比赛的情况,赵大爷相当熟悉。他告诉记者,自己和老伴每场都来。
但是,京剧票友大赛仅仅是“我要上花博”全市群众文艺节目选拔活动的一小部分。据宋广益介绍,整个选拔活动包括“社区大舞台”全市文艺汇演、“龙年龙虎斗”全市锣鼓秧歌大赛、“希望花都”全市少儿才艺大赛等9个类别,旨在提高全民对于花博会等文化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全市干部职工、城乡居民人人参与文化活动,人人享受文化成果的浓厚氛围。他告诉记者,整个活动共持续9个月的时间,做到“天天有表演、月月出特色、常年不断线”。
“政府买服务” 送文化到村头
离开宋城大舞台,记者又来到了几十里外的王坟镇侯王村。这里,青州市“三联工程”文化下乡演出正在进行中。虽然只有一个由流动舞台车改装成的简易舞台,空旷的村头四面透风,气温明显偏低,但现场气氛的热烈程度却丝毫不减。村民们大多穿着厚厚的棉衣,自带小马扎、板凳,不少村民还“组团”开着三轮车过来看演出。
12岁的王悦正站在皮卡车上认真地看演出。她告诉记者,她家离村头很近,但站在车上看得清楚,所以爸爸才开车过来。记者问她是否能听懂台上的京剧时,她笑着说:“听不懂,但是我喜欢。”
当节奏欢快的流行歌曲《最炫民族风》开始时,50多岁的赵传家高兴得像个孩子,他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跳了起来,引起阵阵掌声、笑声。“演得很好,我心里高兴。”过后,他这样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侯王村,这样的演出活动今年已经是第二次了。在后台,记者采访到青州市艺术剧团演员范美红,这已是她今年第55次“送戏下乡”了。这次她表演了3个节目,“一个是舞蹈,还有一段快板,最后是折子戏,我唱老旦。”
“针对农村文化建设,早在2004年,青州市就提出了‘人人享受文化工程’:全市范围内的行政村,每村每月演出一场电影;每村每年举行一次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由市级以上剧团组织;每村组建一支庄户剧团;每村建立一处农家书屋。今年,青州市政府又投资120万元,用‘政府买服务’的形式购买了200场公益性文艺演出节目,目的就是让城乡居民感受到送文化下乡的温暖。”许新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