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艺彩山东专刊头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专题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山东地方小戏绽放独特魅力
“文化之春走山东”媒体采访结束
济南歌舞剧院精彩演出欢庆青年节
巨野农民绘画培训基地投入使用
一所艺术院校的文化账
“第二届全国群众文化美术书法大展”威海举办
“长人气 接地气”




 中国文化报 >  2012-05-04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地方小戏绽放独特魅力

    4月26日晚,首届山东地方新创作小戏展演颁奖晚会在山东剧院举行。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副省长张建国,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徐向红,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为民亲切慰问全体演员并同他们合影。  王雪峰 摄

    本报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  孟  娟

    “王法在他们手里,还不像那小孩子捏泥巴,愿咋捏吧咋捏吧。”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语言,精炼的叙事,跌宕的情节,使沾化渔鼓戏《打板桥》整个演出过程中紧紧抓住现场观众的眼球。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不少观众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台上的演员轻轻哼唱。一位老家在沾化的山东艺术学院学生由衷地感叹:“演得真地道,原汁原味,看得很过瘾。”

    这只是首届山东省地方新创作小戏展演的一个缩影。4月23日至26日,山东省首届地方新创作小戏展演在山东剧院举行。充满齐风鲁韵的渔鼓戏、吕剧、山东梆子等轮番登台上演,让观众过足戏瘾的同时,充分领略了山东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连续3天的演出过程中,山东剧院始终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前来看戏的群众。接受记者采访的观众纷纷表示,这些小戏演得相当不错。赵大爷告诉记者:“我平时晚上很少出门,听说有小戏,我专门让儿子开车把我送来,戏唱得确实非常好。”家住湖南的薛先生是头一次看山东省地方小戏,“本来想看一两个就回去,没想到看了就不想走了,特别好,我非常喜欢。”他说。

    地方戏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是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此次展演共有15个剧种参加演出,其中既有人们熟知的京剧、吕剧、山东梆子等剧种,也有一些人们陌生的剧种,如渔鼓戏、四音戏、两夹弦等。参加演出的剧目多数是反映百姓身边的人和事,题材广泛,既有弘扬孝文化的《砖头记》、《换婆婆》、《娘》等,也有赞美人间真情的《烈火真金》、《交接》、《认亲》等,还有警示世人的《劝赌》、《醒悟》等和借古喻今的《打板桥》、《追龙缸》等。“我觉得小戏不小,小戏有广阔的题材,比如新农村科技致富、学雷锋等,反映和表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是社会需要的题材,这次小戏展演是山东戏曲的大丰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薛若琳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徐培成表示,山东的地方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些小戏有专业的有业余的,最容易下去演出,便于学习和交流,有利于活跃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评剧大家谷文月在谈到这次小戏展演时激动地说:“山东的这次小戏展演很成功,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为地方戏演员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对于戏曲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充分说明山东无愧于文化之乡和戏曲之乡。”她表示,看了这次地方戏展演,收获特别大,“我要把收获带回院里,进行学习和推广”。

    安徽省剧协副主席侯露认为,这次小戏展演是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好事,是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这些小戏弘扬了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讲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很生活化和人性化,对现实很有针砭意义。”

    专家的认可与观众的叫座大大鼓舞了参赛剧组。沾化渔鼓戏剧团团长王春贞表示:“将借这次小戏节的东风,多编排一些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好节目,把沾化渔鼓戏这张亮丽的名片做好做强。” 

    据悉,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山东省高度重视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大力实施了《山东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地方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创作出了吕剧《苦菜花》、柳子戏《江姐》、莱芜梆子《儿行千里》等一大批现代题材优秀作品。

    本届山东地方新创作小戏展演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齐风鲁韵,促进戏曲创作”为宗旨,旨在展示山东省小戏创作者的创作水平,促进山东戏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使山东的传统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本次展演从72个报名参演的小戏中精心筛选出40个剧目参加决赛,囊括了许多省、市、县专业院团和业余院团以及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涵盖京剧和山东地方戏等16个剧种,参演演员达千余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