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化地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文化财富头版

第2版
创富基石

第3版
创意营销
  标题导航
文化园区: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创意产业园 如何点“石”成金




 中国文化报 >  2012-05-05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园区: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不少文化园区的开发沿袭了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老路:在一个特定的物理空间,有政策平台和资金流入,文化园区很快就建好了。但是真正要运营起来还是不容易的,因为文化有其独特的属地特征,跟当地城市化水平、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当地产业的发展和人的知识水平都有关,简单照搬工业园区发展的老路不行。

    □□    本报实习记者 卢曦

    近日从福建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传来消息,厦门将建国家级闽台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与此同时,就在4月27日,山东省济南市首个“山东省重点扶持广告产业园区”在长清区山东数娱文化广场落成。近年来,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园林立,相当引人注目。

    4月29日,记者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北京振美传媒集团董事长卢大波、《人民日报·海外版》文化版主编张永恒一起圆桌会谈。本次访谈中,本报试图从多方视角找到文化产业园良性发展的一般路径。

    10年改革之路带来辉煌

    张晓明认为,文化地产将文化和地产结合起来,值得推广。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大部署,到今年文化产业改革之路正好走过10年。这期间,诸如江苏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陕西曲江文化产业园等知名文化产业园不断兴起。

    在城市的政策扶持上,《人民日报·海外版》文化版主编张永恒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承载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历史、价值与追求,也是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对于政府而言,软实力是城市升级的强大引擎,政府在土地转让、配套设施建设和税收等方面,的确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

    但文化产业的内涵是文化,外在形态是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有商品属性,文化产业在政府政策培育到一定的时候,就要“断奶”,要依靠市场来发展壮大自己,不能长期依赖政府。

    振美传媒集团董事长卢大波谈到园区建设时说,以政府为先导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首先,要注重包装,懂得包装,而包装的第一步是要有明确的定位,政府的一把手,要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好文化产业项目,如果决策不考虑市场需求,不但不能带来经济与税收的增长,反而成为政府的负担。

    文化产业的打造还要注重公益性。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赢得口碑、赢取市场,这是建立文化产业影响力的基础,失去这个基础,文化产业园区将失去方向,更不用指望它能飞翔。

    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张晓明分析了目前文化园区的几种类型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就是工业化城市的转型需要。比如798艺术区就是老厂房改造的成功案例。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工业渐渐迁离城市中心,这些老厂房空间高大、采光自然、情趣原始,让许多艺术家倾心,加之租金便宜,老厂房艺术区就这么发展起来了。城市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升级,市民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幸福指数提高,城市的软实力自然就会增强。张晓明说,艺术园区在城市的复活,对城市影响力的提升起到关键的作用。

    作为河南禅宗少林实景演出、河北鼎盛《康熙大典》实景演出宣传推广策划人之一,卢大波说,文化产业园区的打造,应是一个从品牌到营销,从规划到运营的全盘整合。只有懂得合理规划,从制造影响力到更高级的“智造”影响力,园区才有可能赢在起跑线。

    卢大波谈到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的成功时说,如果不结合本地的少林武术、禅宗发源地这些历史文化因素,禅宗少林不可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如果没有策略性的市场定位,经过科学系统的调研,该项目的影响力也会降低很多。

    作为深圳龙岗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的顾问专家,卢大波谈到龙岗区文化产业的营销特色时表示,龙岗在保持老品牌优势的同时,在树立新品牌上下大力气,重点发展内生性、内涵型文化产业,强化创意和品牌。目前,龙岗拥有大芬油画村、南岭丝绸创意产业园两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12个文化产业园区成为第七届文博会分会场。5月18日将在深圳举行的第八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龙岗区的分会场是全市最多的。借文博会出海,提高龙岗区整体影响力,是其善于营销的表现之一。

    文化与资本亲密接触

    在文化产业受追捧的今天,民间资本和投资机构等各路热钱也瞄准这块香气四溢的大蛋糕。从资本运作的视角找到文化产业园区运作的捷径也是我们最为关注的。

    张晓明提到,现在文化产业主要以文化地产的模式展现,具体表现在政府要求地产商在某地进行文化园区规划的同时,在另一地给予开发商区域房地产开发权,使其在文化产业园投入的资金,在别处的商业地产开发上进行弥补,而所获利益远远大于文化园区的投入费用。开发者的既得利益能够得以保证,又可借政策东风,转入文化行业,一举两得。经营好了文化产业的收益不差,经营不善也是堤内损失堤外补。这是目前各地热衷建文化园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投资达10亿元的西安曲江大唐芙蓉园主题公园的建设就是这个模式。

    据记者了解,大唐芙蓉园自建成后,营销规划合理,各种文化活动不断,吸引了不少人气。而间接带动了与芙蓉园开发同属一家开发商的周边紫汀苑高层小别墅的销售。所以,这样连带开发,只要开发商看好文化产业的未来收益和投资远景,建成文化园区后合理运营,对于政府和企业包括市民都是有利的。

    在经历了20多年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后,文化产业园成为投资的新宠。张晓明说,不少文化园区的开发沿袭了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老路:在一个特定的物理空间,有政策平台和资金流入,文化园区很快就建好了。但是真正要运营起来还是不容易的,因为文化有其独特的属地特征,跟当地城市化水平、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当地产业的发展和人的知识水平都有关,简单照搬工业园区发展的老路不行。但是,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路径。只要政府提升对文化园区的管理能力,园区开发者提前做好调研、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好的文化产业项目与资金,文化园区通过影响力“智造”将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