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 淡
近日,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这个从一开始就宣称国际巨星将现身开幕式的电影节,整个过程的确令人瞩目。开幕红毯上300多位明星、著名导演、国际电影节主席、国际著名电影企业高端人士的亮相,更有200多部参展影片引发全民参与的热潮,而且电影交易平台签约总额达52.73亿元人民币,再创中国电影节展签约交易额的新纪录。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亲临电影节,让此次电影节成为众多影迷一睹“卡神”风采的狂欢节,一时间电影节变身国内外电影人的盛会。就在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期间,第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也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虽然不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群星闪耀,但在大学生群体里也掀起了一阵狂潮,国内影片的展映和评选,闭幕式上知名导演和明星的到场,都令喜爱电影的大学生们激情澎湃。
笔者有幸感受到两个电影节的氛围,不得不思考国内电影节举办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众星闪耀的红毯和光影交错的展映之后,想到电影节存在的些许遗憾。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曾说过,电影节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电影节对电影文化交流、电影产业发展和跨文化对话,具有重要意义。无疑,举办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电影节,实际上是为国产电影寻求到更多走近观众、走向国际的机会和渠道。同时,电影节对影人来讲,也成为电影艺术交流、感受电影魅力的纯粹的聚会。
但似乎这样的纯粹在如今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少了。人们将更多的关注放在明星红毯秀场上,看一场电影节开幕式现场演出就像看“春晚”;而卡梅隆的现身成为了电影节的主体活动,整个电影节似乎更像是卡梅隆以及卡梅隆自身公司的广告平台,从而忽略了电影节的明确定位;200多部展映的影片虽涵盖了从奥斯卡获奖影片到其他国家的各类优秀电影,对中国观众来说机会难得。但也有观众认为,影片的片单没有经过很好的梳理归纳,略显凌乱,而且并无主题放映,由于放映场次及时间有限,展映匆匆而过。并且能代表中国本土特色的高质量国产佳作所占比例少之又少;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最令人瞩目的电影洽商活动虽收获颇丰,600余家中外影视机构参加洽商活动,21个项目签约,金额总计达52.73亿元,然而有业内人士却一语让人警醒:短短4天内,在3D版《泰坦尼克号》和《超级战舰》两部好莱坞大片的双重挤压之下,国产电影的票房又有多少?
正如台湾电影人焦雄屏曾说的那样,一个电影节,必须对本土文化有所梳理,形成比较延续的生命力,有文化韧性。国际上有各种电影节,其成功必须具备个性与特色,比如柏林电影节注重青年政治题材,威尼斯电影节关注小众文艺电影……这一点上,第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始终在鼓励新人新作上持续努力着。而作为仍在路上的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如何在众多电影节中脱颖而出,找到自己的定位,仍需要在声势宏大之外弥补“狂欢”之后的失落。
曾参加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导演王全安认为,电影节就像电影一样应该具有性格和各自的追求,追求的类型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讲,电影节最能够激励新的创造、发现和肯定新的创造,对电影来说也会注入新鲜的血液,包括对趋势的探索,包括对电影人新旧的循环更替,这些都很重要。
电影节并非只是星光熠熠的秀场,也并不仅仅是优秀电影集中放映的狂欢。侧重于国际知名度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也好,注重本土大学生喜爱的原创电影的大学生电影节也好,能够追求并“强调对电影的情感,对电影本身的重视和尊重,而不是电影之外的东西”,这对办好一个有影响力的电影节更为重要。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落幕了,随之而来的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和金鸡百花电影节,如何让国内电影节更有特色,体现出更高水准,焦雄屏的一番建议颇有深意: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对整理自己当代的历史文化有所贡献,而不是盲目地去和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攀比,毕竟人家历史悠久、相当成熟了。而对于一个电影节来说,要形成自己的强项、招牌、特色。没有比立足自己的特色来整理当代文化、梳理历史文化,更对外界有吸引力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