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非遗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环球综合
  标题导航
研究和培养机构分散 学科发展不成熟 人才培养缺乏统一规划
文化创意让易水砚焕发生机
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纪录片获奖
西宁非遗传承人忙“充电”
“六合猪头肉”申报工作引争议
“德和泰”的当家人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5-0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和泰”的当家人
——记重庆梁平木版年画传承人徐家辉

    徐家辉

    蒲   娇

    重庆梁平木版年画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发展于清康雍时期,繁荣于民国初期。1958年后,由于受现代印刷业、民众生活习俗的变化及政治运动等因素的冲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梁平县历届政府的重视下,梁平年画才得以恢复生产。2006年,重庆梁平木版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笔者一行赴重庆对梁平年画的传承人进行了探访,以期了解梁平年画的近况。

    开店一年多没卖出去几张

    梁平年画造型粗犷古拙,色彩火热喜庆,有着鲜明的巴渝特色。相传,历史上在梁平县屏锦镇曾有“家家雕木刻版,户户描绘丹青”的盛景,有作坊上百家,画种过千,年产年画最高时可达4000万份,其中著名的作坊有信力号、源兴号、正兴号、德和泰、恒泰正等。但如今在屏锦镇,只有德和泰一家老字号按照传统制作工艺恢复了生产,它现在的当家人是徐家辉,年近五旬,是梁平木版年画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他的作坊里能做年画的只有他和妻子李相容、侄子徐晓峰3个人。

    徐家辉现居住在屏锦镇芋禾村,据悉,为了鼓励当地的年画创作,梁平县政府在屏锦镇上给了徐家辉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商业用房,但开店一年多,年画没卖出去几张,后来就一直关着。徐家辉说,现在年画的销售范围、销售方式及购买人群与过去有较大差异。“过去在年画兴盛时期,屏锦镇被称作小重庆,许多客商在冬至前后便会云集到这儿等待年画作坊印制出的新画样,直至腊月初才四散而去。”

    继承并不等于保守

    据史料记载,梁平木版年画鼎盛时期,屏锦本地商人会挑着年画去山西、贵州、云南一带沿途贩卖,有的还在上海、汉口等地开设分店,常年销售年画,不少年画甚至远销到国外。

    徐家辉说,历史上梁平年画的内容多为门神画及戏曲题材,消费对象多是平民百姓。现在,来购买梁平年画的消费者多为收藏之用,订购的渠道基本上是通过展览会、交流会等,也有一些外地人慕名而来,直接到徐家辉家中购买。有时徐家辉也会接待来自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一些学者,他们大都对年画的制作技艺十分感兴趣。

    对于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徐家辉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继承并不等于保守,在年画制作方面,有些地方进行改良会更好,但制作工艺的核心技术一丝一毫都不能变。比如,在颜料的选择上,他已经开始尝试做一些改革。传统的着色多用品色,这种颜料的优点是较为经济,缺点是色彩附着力差,贴在门上几个月就会褪色。后来经过反复实验,他最终找到了一种利用矿物质原料调和颜料的方法。虽然调制这种颜料比较费时,成本也较高,但是在色彩的饱和度和持久度方面都比过去有所改善。

    尽量给后人留下一些东西

    现在徐家辉最担心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年画原料的匮乏,二是人才培养的问题。

    梁平木版年画对纸张的要求非常特殊,必须要用一种用百家竹制成的二元纸。过去当地做纸的作坊非常多,但由于制作工序繁杂、成本高,目前仅剩下一家作坊在经营。对此,徐家辉总是忧心忡忡,“我怕人家哪天突然不做纸了,我的原料就成了问题。为了让他们继续做下去,我有时会给他们带去一些做纸的工具,订购也都是先交好定金,承诺将店家所做的二元纸全都买走,人家才勉强答应给做。”可就是这样,这家店主还是时常萌生改行的想法。徐家辉说,现在自己一方面只能多买些纸储备着,另一方面也开始尝试着做纸,以防哪一天这家作坊真的转了行。

    不过,买回来的二元纸也不能直接用来印年画,还要有一个再加工的过程,其中有一道刷白泥的工序,这种泥要从一座深山中才能挖到。但是随着矿产开发,这座山的生态环境已经有所破坏,目前徐家辉所用的白泥基本上是前几年挖回来的。坚持使用传统二元纸成本无疑很高,但徐家辉认为用相对便宜的宣纸印出的年画“有点儿四不像,根本不算是梁平年画”。

    传承后继乏人是徐家辉担心的第二个问题。他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学,能坚持传统的制作工艺,不走捷径,他便会把所有的本领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梁平县政府正在筹建“梁平木版年画传承基地”,他特别希望这个基地能落户在屏锦镇,因为屏锦是梁平年画的发源地,这里有它的根脉,见证着年画的起源、发展、繁荣、没落及再生。目前,徐家辉在现有年画的基础上,正根据老版老画进行积极的复刻复绘,以求让尽量多的年画种类恢复起来。“辉煌时梁平年画画种过千,单是门神画便有600余种,自己虽已过不惑之年,但哪怕一年恢复一种,只要坚持下去,也总是能给后人留下一些研究的资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