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连晓芳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作为我国沿边开放先导区、北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牡丹江”源于满语译音,意为“弯弯曲曲的江”,从商周至清代,这里一直是靺鞨、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居住地,源远流长的渤海国文化、闯关东文化、红色历史文化、北大荒文化、百年对俄交流文化相互交融。如今,随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的开展,这里的文化氛围日渐浓厚,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在牡丹江市西安区利民社区的文化活动室,记者刚进门就感受到一股温暖的气息。音乐舞蹈室里,一群中老年人穿着时尚的服装正在练习走优雅的模特步。指导老师田丽说,自己年轻时学过模特表演,退休后就和一些有着相同爱好的姐妹组成了模特队,社区为她们免费提供训练场所,她们在这里不但“走”出了健康和快乐,还走出了牡丹江,到省内各地进行演出。
据牡丹江市副市长张海华介绍,牡丹江市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市县两级城乡发展整体规划,建设了19个符合国家标准的市区街道文化中心,建设和完善了252个社区、88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体活动室(文体广场)覆盖率均达到100%。自2011年10月1日全面启动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结合群众文化需求和资源优势,牡丹江市确定了10个重点服务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共接待群众70余万人次。
“动态推进”有条不紊
在牡丹江海林市文化馆的大门口,免费开放公示十分醒目,馆内既有多功能厅、小剧场、舞蹈排练室、艺术辅导室,又有图书报刊阅览室、综合活动室和艺术展览室。而在占地1500平方米的牡丹江市西安区文化馆内,墙上挂着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信息网格示意图板,也让市民对全市文化设施一目了然。
据介绍,牡丹江市针对创建示范区制定了“动态推进”和“销单”工作机制,将各创建单位文化设施建设情况形成网络图,建成一处,验收一处,标注一处,既实现了动态管理,又方便了老百姓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
牡丹江市文广新局局长马春芳介绍说,在创建示范区期间,牡丹江市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市县两级城乡发展整体规划,今年底前将建设和完善中俄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并将继续将设施建设向社区倾斜,提升公共文化延伸服务和流动服务的能力。同时,依托牡丹江高校资源,市里还通过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解决基层文化人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等问题。目前,全市文化志愿者已达1000余人,并做到了“六有”,即有常设的领导机构、有统一的标识、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有志愿者情况档案、有相对固定的服务项目、有规范的规章管理制度。
在文化生活中享受快乐
两年前,海林市横道河镇正南村村民张万兴利用自家院落建起了正南村文化大院,并自掏腰包投资近万元购置了扬琴、京胡和演出服装,以及流行歌曲、京剧、黄梅戏、吕剧等多种演唱曲本。两年来,正南村文化大院的文化活动非常活跃,节目大多是村民自编自演的,唱的是身边的事,说的是身边的人,因而深受群众喜爱。2010年9月,在海林市图书馆、文化馆的帮助下,正南村文化大院里又建起了农家书屋,如今藏书量已达1500余册。
山河朝鲜族村位于牡丹江市西安区海南乡,该村以老年人为主体组建的民族舞蹈队在当地颇有名气。平时,这些队员们每天下午在村里的综合文化活动室排练节目,而在每次演出前或传统节日里,他们都会穿上朝鲜族服装,用传统的民族舞蹈迎接客人。据了解,该村文化活动室自免费开放以来,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布置板报、宣传画,并免费为村民提供政策宣传、信息咨询、市场行情、科技知识等服务,使村民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