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琢
27年间,《知音》从名不见经传到月发行量达600万份,占据全国各类杂志排名第二位、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五位;知音传媒从3万元起家到“一本万利”净资产增长逾两万倍。有了这组给力的“数字业绩”,知音传媒欲跻身“中国期刊第一股”的底气甚足,近日关于其上市的话题成为一大热点,力挺上市者拍手叫好,而反对上市者也因《知音》涉嫌侵犯名人隐私、“文章品位低”而呛声不断。
抛开《知音》杂志能否上市问题不谈,由所谓的“知音体”引发的精神文化产品“品位”与“市场”、“道德”与“资本”之间的关系问题却不能回避。不同于物质产品“食果腹”“用便利”等的实用价值,精神文化产品的功能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审美与怡情。由于欣赏习惯和品位层次的不同,对精神文化产品优劣品评才会见仁见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受众,在古往今来任何一种时空环境里都是共存的,差别在于“大众”还是“小众”。
就文化作品而言,其本身的精神文化内核最能打动人和启迪人,因为会触及人类灵魂深处最本真的真、善、美,这是好作品的共性,所体现出的非同一般的品位和格调,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就文化企业而言,上市融资无疑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力资本引擎。虽然经济效益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仍是其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唯有那些有思想、有内涵、有品位并浸润着道德光芒的好作品、好产品,才真正具有可持续性的广阔市场。资本的威力也只有在道德力量的驾驭下,才会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真正保值增值。
做百姓知音才真正有市场。谈百姓事、说百姓话、走百姓路线,绝不意味着为迎合一部分人的欣赏口味而去降低道德水准。70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解决了文艺“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而这依旧是现今任何一家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营销单位所必须重视和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