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责任意识 创作精品力作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写在大型现代戏上党落子《申纪兰》进京展演之际
中共长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玉圣
正当全国上下以饱满的热情、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由山西省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曲上党落子《申纪兰》即将进京汇报演出。这既是文化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优秀展演剧目,也是长治市文艺工作者用实际行动为党的十八大献上的一份厚礼,还是长治市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精神,多出精品,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具体体现。
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曲《申纪兰》,以一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为原型,通过上党落子这一独具上党地区特色的戏曲,以充满地域特色的语言对白以及浓郁的上党农村自然风光的舞美设计,在戏曲舞台上艺术地再现了申纪兰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到改革开放以来,冲破封建束缚,争取男女同工同酬;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艰苦奋斗;面对荣誉地位,不丢劳动本色;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超越、与时俱进的不凡历程。全剧刻画人物细腻,唱腔道白地方特色鲜明,故事生动感人、催人泪下,是一部我国农村尤其是太行山老区50年发展变化的历史缩影,是太行精神和上党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最好诠释;也是我们弘扬党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好教材。
希望通过该剧的展演,宣传“太行精神”和“纪兰精神”。我们要以申纪兰同志为榜样,坚定信念,保持本色,心系群众,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长治市建设全国最宜居最易发展城市提供文化支撑。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导我们的戏剧工作
一个民族要振兴,一个国家要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必然需要强大的文化来支撑。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未来的重要力量。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是对中国文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的判断,对我们每个艺术工作者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戏剧是一门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文艺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门类,具有反映现实生活、抒发美好理想、丰富精神世界、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广大戏剧工作者要从国家大局出发,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认真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能力。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自觉地将自己的创作思想、创作实践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刻苦钻研,创作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优秀作品。
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努力表现长治人民群众在转型跨越发展中的伟大实践
树有根,水有泉,戏剧艺术自然也离不开源头活水,那就是生活。人民群众创造美好未来的社会生活是我们戏剧艺术创作的源泉。长治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遗存众多,蕴育了著名的“太行精神”和“纪兰精神”,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和运用长治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和“纪兰精神”,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引领社会。大型现代戏曲上党落子《申纪兰》就是挖掘红色文化,创作具有上党地方特色、有较高质量和思想内涵的文艺作品的可贵尝试。
文艺创作既要关注历史,更要反映当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治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长治每个戏剧工作者要深入生活,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在长治市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进程中,获取创作素材和艺术灵感。这就要求我们长治的戏剧艺术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历史赋予自己的机遇,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现代化建设和小康宏伟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去,创作那些能鼓舞士气、凝聚人心,表现长治人民群众的劳动和创造、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优秀的戏剧作品。
多出作品,多出人才,推出一批精品剧目,丰富群众戏剧文化生活
地方戏剧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引领社会、启迪人的心灵,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情趣上都有着其他艺术无可取代的作用。当下,我们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多样,面对纷繁的社会思潮,戏剧工作者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创作过程中要坚持整理改编传统戏、创作新编历史剧和发展现代戏的“三并举”原则,力争在一定的时期内改变“老戏老演,老演老戏”和“打不完的神,告不完的庙”的局面。要坚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同时,要坚持继承五千年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注重创新发展,创作更多的精品剧目。
要推出精品剧目,人才是关键。为此,我们要加大艺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努力造就一批戏剧文学创作和表、导、演人才,提升长治的戏剧艺术水平,更好地促进文艺创作和繁荣发展。
《申纪兰》创作背景和剧情
上党落子《申纪兰》取材于现实人物申纪兰。申纪兰是共和国第一届至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被国外媒体称为“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新中国普通妇女勤劳朴实的优秀品质,见证了新中国农村妇女追求平等、追求解放并参与国家建设、国家政治的历史足迹,浓缩了中国妇女为摆脱精神束缚走向新生的艰难历程。在十年动乱时期,她不躁动不盲从,表现了一个人民代表、共产党员正直善良的优秀品格。她不把成绩当作换取个人好处的筹码,相反,在优裕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面前,她选择了放弃。根植山村、心系山村,把家乡建设当作自己的责任;在拜金主义思潮影响下,不少人被金钱诱惑所击倒,她却始终如一地坚持操守,彰显了一个人民代表、共产党员廉洁自律的光彩形象。因此,把申纪兰这一人物形象搬上舞台,不仅具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和教育意义。
该剧从弘扬正气、唱响主旋律的主旨出发,取材于人物三个不同时期的典型表现:新中国成立初期,追求女性解放、参与国家建设、首创同工同酬,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和接见,光荣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上世纪70年代,调任省妇联工作后深感难以适应,坚决要求辞官返乡,不要工资、不要级别、不坐专车、不转户口,始终保持清醒冷静的政治头脑,把根深深扎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山村,充分表现出高尚的精神品格;改革开放后,带领西沟人民兴办企业,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该剧在创作上以主人公成长发展的轨迹为主线,以三个时期的典型事迹为重点,采用了纵向构图的结构,从而增强了人物的典型代表性和历史厚重感,避免了人物性格上的单一、类型化倾向。在人物性格形象塑造上,尊重历史的真实和人物的真实,以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内在冲突为重点,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尽力从平凡中塑造不凡,从朴实中发现光彩。几十年来,申纪兰同志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劳动本色,在她身上不仅体现出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品质,更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 上 商培玺)
相关链接
上党落子剧种简介
上党落子原叫“黎城落子”,俗称“闹戏”,于清朝道光年间(约1821年至1850年)由河北省武安落子流变而来。1884年,老艺人王四虎(即韩保台)在武安落子的基础上根据上党地区的民情风俗及语言特点,吸收当地民间曲调以及其他剧种的一些唱腔和表演程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选,形成了面貌一新的“黎城落子”。因其剧目以历史大戏为主,颇有“大家闺秀”之风,为区别于以演民间小戏为主的武安落子,群众习惯称黎城落子为“大落子”,而称武安落子为“小落子”。1939年5月,在王聪文组织下,上党成立了第一个由党领导的落子剧团——胜利剧团。1954年秋,该团参加山西省第一届戏曲会演时,正式定名为“上党落子”。由此可见,上党落子已有100多年历史了。
上党落子的唱腔形式以板腔为主。板式有“流水”“清流水”“散板”“悲板”“哭板”“八板”“凹板”等。主要伴奏乐器,武场有大鼓、大锣、小镲、小锣、老鼓等;文场有头把(即板胡)、笛子、笙、月琴、琵琶、三弦、二胡、中胡、低胡、老胡胡(现已淘汰)等。自从上演现代戏以来,文场又增加了部分西洋管弦乐器,大大丰富和提高了上党落子的伴奏水平。
上党落子的表演既粗犷、朴实、大气、豪放,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通俗易懂、亲切感人,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据有关资料记载,在上党落子发展的鼎盛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上党地区就有上党落子的专业剧团和演出班社20多个,从业人员有1600余名,经常上演的剧目有200多个。
以1984年上党落子的传统改编剧目《佘赛花》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舞台艺术片在全国放映、1995年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郭明娥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等标志性事件的发生,显示出上党落子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创建于1954年6月。该团前身是山西省长治市专区人民剧团第二分团(俗称“专二团”),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对党的文艺事业和上党落子剧种的发展做出过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在各类戏曲汇演中曾获百余项奖。本团演职员队伍阵容强大,行当齐全,实力雄厚,现有国家一级演员2名、国家二级演员、演奏员6名、中级演职员30余名。目前,剧团演出剧目有传统剧目《穆桂英挂帅》、《徐策跑城》、《醉陈桥》、《庆功楼》、《穆桂英大战洪州》等,另有新编历史剧《成败萧何》、《三关明月》及现代戏《杜鹃山》、《枫叶正红》等优秀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