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畲乡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改文风小议
第九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关注现实 解剖人性




 中国文化报 >  2012-05-10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注现实 解剖人性
中国戏剧(戏曲)导表演艺术体系论坛综述

    本报记者  翟  群

    日前,中国戏剧(戏曲)导·表演艺术体系论坛在辽宁沈阳召开。论坛由李默然、徐晓钟等老艺术家发起策划,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辽宁省文联、辽宁省老艺术家协会6家单位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50多位著名戏剧戏曲导演、演员、理论家出席论坛,系统地梳理、总结了中国戏剧(戏曲)导·表演艺术体系发展历程,分析了近年来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力图推动中国戏剧(戏曲)导·表演艺术体系不断向前发展。

    坚持现实主义 关注社会现实

    戏剧教育家、话剧导演艺术家徐晓钟指出,近年来,大量的非创作的舞台表演和电视剧的表演实践,使得许多年轻的演员在创造角色的时候不知所措,不知道正确的创造角色的方法是什么状态,不知道面对种种的表演流派自己应有的表演方法和修养的基础是什么。表演理论实际上已经被弄得模糊不清了。“我认为,作为现实主义表演基石的斯坦尼体系仍然值得我们反刍。”他在主题演讲中指出,百年来中国话剧的发展坚持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兼收并蓄、以我为主。“这里所说的‘我’,我体会指的是现实主义基础,也指的是我国民族文学艺术的美学精神、我国观众的审美追求特性,同时也指作为创作主体自己的创作特性和审美追求,坚持以我为主、胸怀博大,辩证地吸纳外来文化戏剧中一切对我国话剧有价值的美学财富。以现实主义美学为主体、多元并存是我们的传统。我国话剧百年的经验证明,现实主义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美学原则,它是一种能够吸纳多种美学因素的一个体系。这种戏剧能够深刻敏锐地反映现实,深刻剖析人的心灵,能够渗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深层内因。我理解这是现实主义美学在我国话剧艺术发展中已经在走的道路。我们相信以现实主义美学为主体,多重美学原则创作方法多元并存,一定会给我们的话剧导表演艺术不断带来新的生命、开辟广阔的道路。”

    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查明哲怀着对现实主义戏剧深刻的尊重和期盼,创立了“00后”现实主义戏剧。他说:“现实主义戏剧绝没有过时,现实主义戏剧也绝不会过时。现实主义之所以能成为主流创作理念,因为它表现了对人的关怀。这也是戏剧人的崇高使命。”

    中国国家话剧院著名演员雷恪生和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都在发言中畅谈了自己在戏剧创作实践中的经历。他们用最真诚的方式说故事,用最真实的方式做戏剧,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再一次佐证了“艺术源于生活”的至理名言。

    艺术的“手术刀” 不能“浅尝辄止”

    徐晓钟在发言中提到了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颠覆经典”的创作。他说:“在导演艺术上,我们历来主张对文学剧本要有导演自己的解读,没有导演的解读就失去了导演二度创作的真意。舞台上出现的一些新的实验性演出的导演标榜在二度创作中对原著的解构,比方说对叙述方式、戏剧结构的呈现、人物情节的增减。只要是以严肃的态度来诠释经典,融入我们二度创作者的历史观、文化观、人性观,又有健康的审美取向,这都是应该受到关注的。然而,也要看到有些自称‘颠覆经典’的这种实验令观众感受到的是无原则的标新立异、无原则的哗众取宠,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徐晓钟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导表演艺术取得重大成就,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创作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浅尝辄止”。在多数演出中,表演艺术的手术刀常常还没有深刻解剖出人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而这本来是我们应该做到的,我们还未能做到。这个有我们编剧、导演、艺术家对生活、对人性的观察体验的深度问题、有艺术家哲学修养和艺术素养的局限。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一些创作人员面对客观的诱惑和干扰,还有自身脱不尽的各种因素引发的浮躁。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马也在会上提到了戏剧导表演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导演的思想性。他认为,好的导演应该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最好的导演应该在剧本的基础上有尖端的发现,要有精神层面,还有思想和人性的层面。辽宁歌剧院著名导演刘波则结合自己的歌剧创作实践,谈了导演作为一个“组织者”的职责。他说:“无论是在前期的艺术构思还是在后期的创作过程中,导演都要想办法调动各演出部门的积极性,形成紧密的创作集体,随时保持交流的畅通,及时获取信息的反馈,使整个创作团队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同样执此观点的还有辽宁歌剧院的著名导演丁丽华,她表示,作为戏剧创作中文本的解释者和演出的组织者,导演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至关重要。歌剧导演要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大胆尝试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使这门艺术形式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得到真正的完善和发展。对此,中国国家话剧院著名导演张奇虹总结说:“好演员是不露痕迹的表演;好导演是不露痕迹的将导演艺术合情合理、合乎逻辑地融于演员的表演中和各个部门的体现中。”

    深入挖掘中国戏曲的宝库

    辽宁省艺术家协会会长、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在开幕式的致辞中指出:“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是一种没有体验的‘程式化’,然而长时间的观剧和导剧实践却让我感受到,只用技术技巧来概括戏曲表演是远远不够的。”李默然说,“中国的戏曲导表演艺术是博大精深的。我前两年曾经发现过一本昆曲导演文本,年代尚无法确定。看来,恐怕戏曲也不一定就没有导演制度。戏曲到底还有多少宝藏没有被发掘出来,还有多少优良的传统没有被继承下来?希望这个论坛能带给大家一些思索。”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季国平表示:“我们当前戏剧创作成就是显著的,但目前也有一些值得警惕的问题。一部分人以为我们的传统戏剧落后于西方的话剧和歌剧,误以为戏曲只有行当和类型,先天不重视人物创作,容易用西方简单的手段来改造中国戏曲。其实从传统戏曲的形成开始,人们就把对人物的塑造作为评价戏曲的标准。”

    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的傅谨、冉常健、刘小军教授认为,纵观中国传统美学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文学、文艺作品中从不缺少对现实的关照,对艺术真实的不断追求。因此,戏曲导演在对演员的培养过程中,更要注重结合演员自身特点,充分发挥演员的个人技能,使演员所饰演的角色更加鲜明。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