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由于经济改革开放,原本不值钱的文物从水底浮向水面,招摇过市。现在下河搅和的人太多,有的人连衣服鞋袜都来不及脱就跳进水中,人为地将水搅浑,以期浑水摸鱼。这种人的心态是,我摸不着也让你摸不着,或者索性放弃摸鱼的想法,变成专业搅水棍子。我估计还得些日子,让搅水棍子们累了,上了岸,等待一些时刻,水自然会澄清,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搅水文化,浅而浑,并不深。”
——马未都说“古董这行的水并不深只是浑 ”
水太浑,人太多,抓不着鱼,空扑腾一番,还免不了相互磕碰。不懂古董者,慎入浑水滩。
■“美术馆要是不能提供好东西,会养坏观众的眼。它是一种文化定位的机制,应该对某个时代、某些艺术品可以进入美术馆给出定位标准,并将这样的标准提示给社会。但是,中国的美术馆离世界还很远,说不好听点,是越来越远,太多美术馆做得实在是有点烂。”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说“美术馆不提供好东西,会养坏观众的眼”
我们的美术馆基本都是临时展,看不到具备美术史意义的陈列展。我们的美术馆也基本不做文化定位,而是热衷于挣场租费做身价定位。
■“从前靠文字吃饭的艺术批评家群体本身在最近10年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人转而从事策展乃至开设画廊,于是他们的批评文章的产量就大大下降;另一些则依附于展览、画册前言式批评这样的‘批评项目’之中,当然,他们也要做其他事养家糊口。尽管有人讽刺这类似小姐‘出台’,可我要说这种‘做项目’是我们时代的关键词之一。”
——周文翰撰文《如今“写作”已成“项目”》
所谓“批评”,全是表扬;所谓“写作”,只是活儿。
续随子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