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能谋全局者方能谋一域,能谋久远者方能谋一时。《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重大决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正是由于它准确把握了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和现实条件,把握了文化发展的趋势与规律,从而为文化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则是国家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文化系统的具体化。
《规划》对文化功能的认识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在文化理解上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文化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的发展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认识,彰显了充分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展现出与这个时代相称的壮阔胸襟。
我们正处在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文化发展令人瞩目,其成就在“十一五”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一时期,文艺创作生产进一步繁荣,推出一大批优秀作品。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一大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有效改善了文化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初步建立,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日益加深,文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与贸易不断拓展,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人才兴文”战略顺利实施,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投入稳步增长,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十一五”时期的重大成就为文化在“十二五”期间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历史的坐标。
《规划》体现出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为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硕成果,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全社会重视、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为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发展拓展了巨大的空间;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契机。
机遇总是与挑战联系在一起,《规划》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相比,还不完全适应。文化建设自身还存在一些不足,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仍然存在,文化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充分认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就会增强忧患意识,增强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加快发展的紧迫感。
文化发展,规划先行。有了规划,就能胸中有全局,眼中有目标,脚下有文化发展的节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下,经过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经营者的努力,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十二五”文化发展的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