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产业与市场·影音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4版
要闻
  标题导航
电影衍生品开发:掘金勿忘知识产权
张昭:五亿网民是中国电影的新机会
魏德圣:心灵满足很重要 观众迟早会觉醒
方斌:“炮灰”影片多是因为投资人不懂市场
电影《唐卡》北京首映 展现西藏非遗魅力
6部“微电影”角逐上海国际电影节
《我是丽》主演赵涛获“意大利奥斯卡”影后
“别拿流行不当文化”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5-1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拿流行不当文化”

    素  淡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美国歌手Lady Gaga在香港的演唱会盛况,这位充满了“后工业时代的超前时尚”味道的歌手,将“皮质、流苏、豹纹、嬉皮风、花园风、歌德暗黑风、摇滚风、大墨镜、或银或白或粉红的艳丽假发、‘恨天高’的驴蹄鞋”等各种前卫流行时尚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引发无数粉丝追捧。在媒体看来,Lady Gaga的演唱会带来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音乐本身。“Lady Gaga为什么这样红?”有媒体借由这样的娱乐范本反思:别拿流行不当文化。

    别拿流行不当文化,究竟什么能够代表我们的文化?笔者从Lady Gaga引发的流行文化狂潮中想到了当下在文化产业各领域中提到的文化价值、文化内涵,包括电影业内不断提及的主流文化,不断被批评的电影缺少文化,然而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文化,能够体现出这个时代的思想价值,并能够让普罗大众都能接受。近日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主流文化与文化之争” 高层论坛上,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也发出同样的疑问:电影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电影也与大众结合。但为何现在好莱坞的电影能够在全球赢得观众?而其他国家的电影做不到?一些国家的电影在本土都难以赢得观众,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出了她所思考的主流文化概念,什么是理想中的好文化,于丹认为,文化应是一个动词,它是以文化生态的方式完成生生不息的表达,它能吸纳、能融合、能成长、能碰撞。多元文化所融合的欣欣向荣、蓬勃生机的文化生态,应是上接天光、下接地气、中得人心。这其实和电影业内普遍提倡的电影要“接地气”是一个道理,然而于丹也表示能够在文化中3个指标都能占全的不多。电影文化也是同理,提倡走出去,走国际化路线,偏偏消费成本太高,与大众无缘;接地气的电影,又被指责过于庸俗,过于娱乐,上不了大雅之堂。那些真正能把几个指标以一种大众的方式融合起来的电影文化,究竟该如何做?

    笔者想到曾经两会上导演冯小宁表达的一个观点,当被问及如何拍好主旋律电影、让电影既叫好又叫座时,冯小宁表示非常反感“主旋律”一词。在他看来,这一词汇本身制造了观众与这一类型电影的距离。“主旋律”实际上应被称之为“主流”,电影本身就应承担表达主流文化价值的文化责任,而主流文化本应该属于大众文化。正如于丹在论坛上谈到的,主流是大众的,主流文化实际上是大众权力的还原。反思中国电影,一旦上升到主流价值表达,反而丧失了更多的观众,其实不该如此。那些令观众津津乐道的流行文化,难道就无法融入主流文化,被影像所捕捉传达吗?

    “今天的电影说得那么热闹,一个电影能达到6亿元票房,但是到今天为止,我们的电影在主流文化方面发挥得不好。”韩三平在论坛上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电影存在的问题。电影本身具备大众属性,因此电影更需要主流文化。韩三平认为,主流文化是绝大多数人追求的,绝大多数人崇拜的,绝大多数人向往的。关注绝大多数观众的文化需求、情感需求,尊重电影市场的规律,真正提炼出民族文化的精髓,去展现文化中的真,恐怕是电影能否成功的关键。“其实,今天的世界越变越复杂,返璞归真是一种大智慧,也是一种朴素的勇敢,但是我们敢于放下那些皇帝的新衣吗?”于丹质问道。

    其实,无论是Lady Gaga在音乐上引发的流行风潮,还是好莱坞叙事里夹带着美国文化精神内涵的“中国面孔”,这些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共鸣,并非单纯靠商业的包装、技术的塑造,真正赢得人们内心的恐怕还在于是否了解大众基层的文化需求,并能够以主流文化来包容这种需求。作为一个电影人,韩三平也在困惑,其实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距离可不是只存在于技术这一项这么简单。当好莱坞电影大批进入中国,国内电影用什么来抵御外国文化侵袭,那不是技术进步就能解决的问题。于丹也说,在这个过分崇尚技术主义的时代,人们更崇尚方法,而我们能不能超越方法,打破精英文化、主流文化、流行文化这几个壁垒,真正做到文化的融合,这无论对电影产业还是其他文化产业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