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四川记者 王雪娟 梁 娜
以创促建,规划先行;全心全意,立足民生。
从入选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到现在近一年的时间,四川省成都市的各级文化部门马不停蹄地忙碌着。忙着调研梳理,忙着破解难题,忙着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忙着推动政策的贯彻落实。4月中旬,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全国率先将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常年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成都市文化系统正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创新思路、全心为民,旨在通过有声有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文化成都”这一品牌打磨得更加鲜亮。
村文化要花市财政的钱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业已建成,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已延伸到基层农村,但“架子”搭起来后,仍有不少问题亟须补充解决。由于目前没有专项的常年公共文化服务经费,致使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难以在村(社区)一级正常开展。如何解决村级常年文化运行经费的问题,高效地实现文化均等,是摆在全国文化单位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成都因地制宜,一个创新性的政策横空出世。继2009年在全国首创“10、8、6”(《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规定,按常住人口数量,核定乡镇一级常年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具体标准分别为:一圈层各区每人每年10元;二圈层各区县每人每年8元;三圈层各区(市)县每人每年6元),保障乡镇一级文化经费之后,成都再出重拳,将服务做到细致入微,固定村(社区)一级的文化经费,让村级文化来花市级财政的钱。
“先给文化留足10%的经费,其他的再由村民议事会决定如何分配。”《意见》出台前的一次会议上,成都市主要领导拍板定论。成都发展公共文化的决心自上而下,一以贯之。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日前出台的《关于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12年起,在纳入市财政预算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中,列支不少于10%的专项经费,用于保障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的正常运行”。
成都创新设立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将已纳入市财政预算的村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专项资金,每年每个村将落实不少于3万元,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落实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常年运行经费,照此政策,以现有的3363个村(社区)计算,成都市每年仅在市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的列支将达到1亿余元。至此,成都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常年经费全部纳入了财政预算,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财政分级预算保障机制。
政策一出,欢欣鼓舞。尤其是基层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感觉终于等来了文化发展的春天。
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专项政策的建立,从地域上涵盖了成都大小城区最细枝末节的点位,从资金上保障了各地区文化站的基本需求,无论是大城区还是偏远县,都能享受到充实的经费和充足的人力,再也不会为人员和经费的问题所困扰。
采购文化服务政府买单
送文化演出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是城乡群众的热切期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四川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和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通过的《决定》和《意见》一脉相承,都明确要求建立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基础设施有了,团队建好了,舞台搭好了,谁来为“唱戏”买单?
“今年成都市新设立了1亿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发展。同时,市、区(市) 县两级分别设立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专项经费,市本级从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各区(市) 县在市级财政均衡性财力补助经费中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用于政府采购文化活动等。”成都市的《意见》再一次令人眼前一亮。
“加大城市对农村文化援助力度,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这是成都从2006年就开始的尝试。成都市政府坚持每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采购1000场以上近年获国家、省、市级艺术奖项的精品节目,将这些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节目集体打包下乡演出,并采购1000场木偶、皮影和电影送到农村中小学,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健康向上的高品质文化产品为农村群众服务。
而这一次,经费保障将一步到位。据悉,成都市2012年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性经费总计达到5.4亿余元;较2011年,全市公共财政对文化体育与传媒投入增长67.93%。
让文化站成为 乡镇里的醒目标识
作为成都市唯一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试点单位,双流县永兴镇文化站在硬件设施建设上下了大功夫。
记者日前来到双流,文化站室外的文化广场开阔、平整,据悉其面积达到6000余平方米。进得站内,在其设置的“四室一厅一长廊”(即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活动展览室、工作室、多功能厅和文化长廊)里,村民可尽情翻阅4500余册藏书,上网冲浪、跳舞观影都可使用室内的多媒体影院和音箱设备。
这样的文化站不止一处。“5·12”汶川大地震后,成都市相继完善和建成了成都市文化馆、高新区芳草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都江堰市图书馆等一大批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完善后的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活动中心已经成为附近居民的主要活动阵地,而统一的建筑风格、标准化的建设,让文化站一跃成为乡镇里最醒目的标识之一。
然而,面对未来公共文化的发展需求,成都市对公共文化的投入还远未停止。在此次发布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到2012年底,成都市要完成市、区(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村(社区) 文化活动室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标准化建设;完成国家标准的农家书屋建设;启动全市出版物发行网点和公共阅报栏(屏) 建设;启动成都美术馆建设。到2013年底,完成成都博物馆新馆、美术馆、新声剧场建设和全市文化流动服务网络;完成成都数字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和文化综合执法数字监管平台建设。到2015年底,将完成成都大剧院、成都图书馆新馆、巴金故居博物馆、川剧艺术中心三期工程、金沙旅游实景剧场(杂技剧场)建设;有条件的区(市)县还将建成大型文化广场、综合性博物馆、多功能剧场、体育场、体育馆……
“菜单式”服务满足 不同文化需求
在成都市文化馆的舞蹈室里,学员们正专心致志地跟着舞蹈老师学习交谊舞。据成都市文化馆馆长贾磊介绍,今年春季成都市文化馆根据市民的要求临时开办了很多培训班,深受市民喜爱。“比如这个交谊舞培训班,只用了半个小时名额就报满了。”
近年来,成都市在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逐渐从单纯的硬件配套逐步向软件管理服务方面升级。以前都是“有什么”就“干什么”,现在是“想干什么”就能“有什么”。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于民的宗旨得到全新诠释。
在此次发布的《意见》中,成都市更是突出强调“点菜式”文化定制配送机制。为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性,充分考虑城乡群众不同的文化爱好,在创建过程将突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的丰富性、针对性、特色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菜单”。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需求,“定制”文艺演出、数字电影、艺术培训、公益讲座、图书借阅等文化服务,从而吸引城乡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活动。这种“点菜式”的定制配送机制还将与政府面向社会采购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的供给机制联动运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
与此同时,成都着力完善和保障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力求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如今,包括“百姓故事会”等群众文化活动正在成都轰轰烈烈地开展,通过塑造文化品牌,让百姓自发参与,讲述身边的故事,乐在其中。
新闻链接
成都经验得到肯定
4月16日到20日,文化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和“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督导组一行来到成都,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随后,督导组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成都的很多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
2011年5月,成都市获得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资格后,四川省文化厅和四川省财政厅联合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专门指导全省创建示范区工作。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总指挥的创建领导小组,将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列入“一把手”主抓的重要工作内容。
国家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城市范例的任务交给了成都,特别要求成都在政府主导地位上能够给全国其他城市提供宝贵的经验,对此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忠林表示:“这既是对成都以往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成都未来建设的希望和要求。”
就在督查组到成都的前夕,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和细化了成都创建工作的目标:到2013年,要创建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到2015年,成都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完善配套,在全市形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多彩,城乡群众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达到85%以上。
他们说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督导组组长、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副院长申晓娟:
“成都的公共文化不仅设施基础好,活动丰富,而且与地方特色相结合,让休闲文化融入公共文化,精彩!”在参观了成都市双流县三星镇基层文化站后,申晓娟感叹。
在三星镇综合文化站的活动室里,一堂生动的楹联写作课正在进行。三星镇是有名的楹联之乡,全镇每户村民都有张贴楹联的习惯。三星镇将群众喜爱的楹联创作纳入公共文化基础建设,文化站还专门开设了楹联写作课程,并配备专业的老师为村民讲解楹联写作方法。
“根据不同的地方特色,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办这种特色培训班,能充分调动老百姓参与公共文化的热情啊!”看着楹联长廊里妙趣横生的楹联,申晓娟赞叹:“成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闯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值得向全国推广。”
双流县永兴镇综合文化站的竹编女工:
“竹编手艺是文化站统一安排我们学习的。” 已经有4年竹编经验的唐小琴说,“现在每个月都有1000元至2000元的收入,这些活路也是文化站帮我们揽的。”在双流县永兴镇综合文化站的竹编活动室内,数十名竹编女工正聚精会神地编着作品。黑白相间的竹丝经过女工们的巧手编织后,变成了一件件优美的艺术品。
2008年7月,永兴镇文化站建成后,根据村民的需求开辟了竹编活动室。文化站还专门从眉山市青神县请来了竹编老师办起了竹编培训班。目前,文化站已先后培训了600名竹编女工,竹编技艺已经成为永兴镇的文化产业项目。
“多亏了文化站教我们学习竹编手艺。现在我们既能增加收入补贴家用,还能照顾小孩,比出去打工强多了。”39岁的竹编女工郭凤群谈起竹编就喜上眉梢。
本版图片由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