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这本是明代诗人杨慎描写云南昆明的诗句,用它来形容当前我国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也颇为贴切。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我国优秀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国家艺术院团创作态势良好,重大主题演出铸就艺术丰碑,重点艺术工程扶持精品生产,重大展演活动推动创作繁荣,文艺评奖比赛坚持正确导向,公益演出活动服务广大基层群众……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繁花似锦、姹紫嫣红,文艺创作生产呈现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景象。
当前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是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分不开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决定》的出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言,具有历史性、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为我们指出了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前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是和文化部门脚踏实地、改革创新的工作分不开的。作为主管全国艺术创作的政府部门,文化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始终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加强对艺术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用科学辩证思维指导艺术实践,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推动艺术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两手抓、两加强”,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并举,精品艺术创作与面向基层演出并重,创新剧目与保留剧目并立,国有艺术院团和民营艺术院团并进,努力推动艺术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是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真情奉献分不开的。随着创作环境的宽松和谐,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高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挖掘素材汲取营养,潜心创作不断创新,增强文艺作品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富有中国气派的文艺精品,赢得了社会尊重和人民赞誉。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艺创作生产依然存在差距。因此,必须加强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特别是要牢牢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重温《讲话》精神,学习文艺从何而来、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等诸多问题,对当前文艺创作生产不仅重要而且非常必要。在这方面,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可谓与《讲话》精神一脉相承。《决定》指出:“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九万里风鹏正举”,广大文艺工作者应紧紧围绕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目标,充分发挥文艺作品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解决好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关系,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