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北京语言大学建校50年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
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追寻剧本创作的源头活水
悲壮的史诗 理想的救赎
文化强国需要战略布局




 中国文化报 >  2012-05-1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本报讯  (记者高昌)5月15日,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金台饭店举行。令狐安、逄先知、董学文、李志宏、有林、郑伯农、王朝柱、李准等100多人参加了纪念和研讨活动。

    与会者认为,《讲话》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北京大学教授董学文说,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的某些精神匮乏、内容空虚、脱离生活、价值倾斜、缺少理想、境界低下的倾向,一些作品散发着柔软的、苍白的、浓重的商业气息。这表面上看是由作家艺术家素质造成的,但深究起来,无不是在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的结果。中华诗词学会驻会名誉会长郑伯农说:“在《讲话》和毛泽东的其他文艺论著中,理论和方针政策是融为一体的,理论是指导思想,是对客观规律的概括。方针政策是行动的要求,是对实践的具体规定。理论和方针政策的结合,决定了这种理论不是书斋之谈,它是紧密结合实际,是从实际中来又反过来指导实际的理论。”著名剧作家王朝柱认为从理论视角分析,《讲话》有着坚实的哲学根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从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以及如何为这两个最根本的命题出发,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文艺最根本的理念。同时,也批驳了当时在国统区、延安及各根据地流行的一些言论。毫不夸张地说,在我国近现代出版发行的文艺理论著述中,没有哪一篇文章像《讲话》那样在全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他说:“我是在《讲话》精神的哺育下步入艺术殿堂、学习文艺创作的。《讲话》中最具生命力的唯物史观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