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化交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2012全国文化厅(局)外事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




 中国文化报 >  2012-05-18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2全国文化厅(局)外事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

    “海派文化艺术节”上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青海艺术团赴贝宁举办中国文化周

    粤港澳合作的《清明上河图》将赴北美演出

    浙江婺剧团阿根廷献艺

    第六届北京文博会上的京剧表演

    广西民族服饰秀亮相泰国“欢乐春节”

    编者按:4月25日至28日,来自文化部各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国家文物局,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各计划单列市与其他特邀城市文化局从事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工作的负责人齐聚福建,参加了2012全国文化厅(局)外事工作座谈会。会议通报表彰了上海、青海、广东、浙江、北京、广西6省区市文化厅(局),受表彰单位代表分别从打造优质品牌、加强“央地合作”、沟通港澳台交流、推广“欢乐春节”、开拓文化外贸、发挥地缘优势等角度入手,做了大会交流发言。

    上海—“海派”影响力日益增强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发挥上海文化优势和特色,依托上海现有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舞蹈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中国上海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上海艺博会、上海美术“双年展”等国际性文化交流平台,引进国外及港澳台优秀文化艺术,繁荣上海文艺舞台,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形象。

    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上海精心打造了一批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品牌项目,通过品牌项目扩大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提升上海的知名度。2011年春节期间,上海手工艺人表演团赴法国参加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欢乐春节——走进中心过大年”活动;上海民族乐团赴法国巴黎、西班牙马德里参加“欢乐春节”演出活动。2月,上海艺术团赴加蓬、贝宁、尼日利亚三国巡演,参加中国与尼日利亚建交40周年活动;上海白玉兰爵士乐演出团赴新西兰参加第12届奥克兰市元宵灯节和奥克兰市爵士音乐节演出。

    7月6日至8月31日,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评弹团、上海文化艺术档案馆一行260多人赴台湾举办首届“海派文化艺术节·上海戏曲季”系列活动,在台北市、台中市、桃园县、宜兰县等地举办19场演出和为期近两个月的“上海舞台艺术精华展”,观看演出的观众近2万人次,参观展览的观众超过8万人次,在宝岛掀起一股“上海热”。“海派文化艺术节·上海戏曲季”的成功举办不仅打造了对台文化交流品牌,宣传了海派文化艺术,而且扩大了对台文化交流影响力,让更多台湾民众了解祖国大陆,增加了两岸民众的凝聚力。

    此外,积极组织和推动广播影视走出去项目。2011年,上海广播电视台赴奥地利拍摄《维也纳中国新年音乐会》,中奥艺术家的精彩合作以世博情缘贯穿始终,完美呈现了“庆祝中奥建交40周年”的主题,充分凸显了“后世博效应”。上海电影集团与美国Technicolor特艺集团合作开发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的立体影院版,将这部经典中国动画推向世界。

    青海—深化与贝宁对口合作

    2011年,青海省立足地方文化特色,全力推动“央地合作”,充分发挥多元、多样、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与贝宁的文化交流,既提升了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水平,也为今后拓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青海文化的影响打下了坚实基础。青海省与贝宁中国文化中心交流内容包括短期培训、讲座、乒乓球教学、专题文化周、图书首发仪式等11个项目,共完成出访5批50人次,来访6批13人次。

    按照“交流形式要丰富、内容要多样、层次要高”的要求,出访项目以展演为主,以短期民间手工艺、民族舞蹈教学、培训等为补充,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态势。为了进一步促进青海与贝宁文化产品及经贸的合作与交流,青海文化经贸代表团赴贝宁进行文化经贸考察,与贝宁文化、手工业等部门进行探讨和磋商。年底,派出30人艺术团赴贝宁举办中国文化周活动,受到贝宁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自2008年青海展演团赴贝宁举办“多彩中国·青海文化周”活动至今,青海和贝宁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将几年来与贝宁的交流成果汇集成《海滩拾贝——青海摄影家眼中的贝宁》摄影集,在贝宁中国文化周开幕之际举行首发仪式,是对多年来双方文化交流工作成果的总结。

    来访项目以多样化交流为主。首先是专业团体深化交流合作——邀请贝宁两名民间舞蹈艺术家来青海省5个专业舞蹈团体和艺术院校交流讲学,加深了双方的交流与文化的交融;其次是注重民间文化交流——来青海省访问的贝宁优秀学员深入文化活动现场,参与到打太极拳、写毛笔字、合唱、跳锅庄、打陀螺等活动中。学习结束后,每个学员获得两套笔墨纸砚和一套太极拳训练服,鼓励他们坚持学习,让身边的朋友了解中国文化;三是拓展文化交流内容——邀请贝宁诗人参加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邀请贝宁手工艺人参加第四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让贝宁文化艺术界人士在青海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平台上展示贝宁文化,既提升了交流的档次,也丰富了交流的内容。

    广东—夯实对港澳台交流

    2011年,广东省文化厅统筹规划、创新模式、整合资源,扎实开展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合作。

    2008年文化部在广东省设立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基地以来,广东省把基地建设主要工作内容列入到与港澳特区政府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粤港澳服务业合作、粤港澳共同构建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等多个战略部署中。2011年6月,在粤港澳文化合作第十二次会议上,与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商议达成了48个合作项目,共同签订了3个合作品牌项目意向书。三地共同制作的“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筹备工作进展顺利,计划于今年5月开始巡展;广东现代舞团将在2013年春节期间公演合作创编的现代舞作品《情书》;广东粤剧学校将于今年7月与港澳共同举办“2012年粤港澳青少年粤剧培训交流团”;三地合作的舞蹈诗《清明上河图》初步确定在今年12月赴美国、加拿大演出。在刚刚结束的粤港澳文化合作第十三次会议上,与港澳又达成了33个合作项目,签订了一个品牌项目意向书。

    广东省文化厅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出发,在深度、广度上有所拓展,进一步增进了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同根、同源的认知和情谊。紧扣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政协广州市委员会、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与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在台共同举办“孙中山在广州”图片展,多方位地反映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满清封建王朝而无私奉献的革命生涯;广东美术馆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特展——辛亥百年货币·香港货币收藏夹池振南先生藏品展”;广东省博物馆举办“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书画展、“辛亥革命风云人物墨迹展”等。中山合唱团、顺德合唱团赴台参加第四届海峡两岸合唱节;广东星海现代舞蹈艺术有限公司邀请台湾极至体能舞蹈团来穗参加第八届“广东现代舞周”交流演出;东莞市打造的音乐剧《爱上邓丽君》赴台参加“京台文化节”演出等,都借助各类品牌活动,提升了团体和节目的知名度,丰富了粤台文化交流合作内容。

    浙江—用足“欢乐春节”平台

    2011年,浙江省加强与文化部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的对接,积极参与国家层面的重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亮点突出、成效明显。

    浙江省从2006年就开始参与海外春节文化品牌活动。浙江省文化厅确立了“打造互联互动、共建共享的文化协作大格局”的思路,确保每年都参与文化部举办的文化年(艺术节)、“欢乐春节”活动。2010年,浙江婺剧团赴巴西参加圣保罗春节庆祝活动,杭州歌舞剧院赴泰国参加“欢乐春节”演出,杭州余杭滚灯艺术团赴新西兰参加元宵灯会。2011年,浙江歌舞剧院赴美国洛杉矶、拉斯维加斯举办“钱塘春·浙江情”迎新春文艺晚会,浙江婺剧团赴古巴、委内瑞拉演出,浙江曲艺杂技总团有限公司赴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巡演。

    2012年春节期间,浙江婺剧团赴阿根廷、厄瓜多尔参加中阿建交40周年庆祝活动和厄瓜多尔“瓜果节”巡游展演,吸引数十万观众。浙江曲艺杂技总团有限公司应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邀请,参加“中国文化年闭幕式——罗马人民广场春节活动”,演出以高超的技巧脱颖而出,成为当日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台州海东方乱弹剧团赴新西兰参加2012年元宵灯会展演,带去了展示精湛技艺的《乱弹恋歌》、戏曲水袖舞蹈《东方茉莉》、现代戏曲街舞《粉墨人生》等,吸引30多万名观众前来观看。

    各驻在国大使馆、多位外国政要对浙江省艺术院团给予高度评价。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在看望台州海东方乱弹剧团时说:“感谢你们把如此别具一格的中国传统文化带给了新西兰人民,你们的演出很成功。”在“欢乐春节”的平台上,浙江省艺术院团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突出祥和、欢乐、共享的理念,与当地民众分享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喜庆气氛,也给华人华侨带去了温暖和问候。这些活动已远远超出了普通文艺演出的影响和效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加强中外人民友谊、扩大友华力量的成功公共外交活动。

    今后,浙江省将在“欢乐春节”活动中融入民俗文化、服装设计、动漫、网络游戏等,努力借助商业渠道更广泛地开发海外春节市场。

    北京—创意产业拉动对外文化贸易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文化资源丰富,各类创意人才荟萃。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大力推动和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增长点。

    2011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稳固,文化服务贸易和文化产品进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据统计,2011年北京市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6522亿美元,同比增长5.4%。其中,出口1.7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6.5%,进口3.9359亿美元,同比增长1.2%。进口居第一位,实现核心文化产品进口3.9亿美元,占全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口的32.6%。2011年,北京文化服务贸易额达到21.12亿美元,其中出口12.24亿美元,同比增长40%,进口8.88亿美元,同比增长11%,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今年3月,由文化部和北京市共同建设的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落户北京,这个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将为国内外文化产品、文化项目提供展示、推介、交易、仓储、物流等综合服务,建成之后将成为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服务功能最完善、市场辐射力最强的文化保税区,为北京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推动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提供重要平台。

    另外,北京市全力打造文博会、电影节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创办于2006年,每年11月定期在北京举办,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去年第六届文博会期间,举办了40多场项目推介交易签约活动,吸引了海内外万余名客商到会洽谈交易,签署文化产品交易、集聚区建设、银企合作等协议所涉及的总金额达到786.85亿元人民币。2011年,首届“北京国际电影季”吸引700多家中外电影机构、2000多位中外嘉宾和首都各界人士约10万人广泛参与。

    在这些活动中,文化创意企业得以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大批国际文化创意专家、经纪公司、基金会、投资公司被引入国内,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为文化贸易搭建了有利平台。

    广西—地缘优势给力东盟交流

    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省区,位居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结合部,地处我国与东盟、泛珠三角、泛北部湾等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前沿和枢纽。2011年,广西切实发挥好地缘优势、区位优势,用好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机遇,推进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圆满完成了重点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共12个,涉及艺术、产业、文物、博物馆、图书馆、学术交流等多个领域。

    201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一周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纳入到中国—东盟博览会系列活动框架中。论坛的成功举办整合了区域间的文化资源,丰富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人文内涵,展示了广西对外开放的文化风采和社会风貌,形成了关注博物馆运营管理与文化产品创意开发的共识,增加了区域文化交流创意内容,在东盟与会嘉宾中产生了较大反响,为今后组织举办类似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1年春节期间,广西艺术团先后在曼谷、叻丕府、清迈等地举行了十几场演出,赢得了泰籍华人以及泰国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2012年1月,广西文化代表团参加新加坡第二十六届“春到河畔”活动,演出吸引观众200万人次。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对《刘三姐》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与广西方面初步达成了《刘三姐》到东南亚国家商演的合作意向。此外,广西青少年艺术团还参加了新加坡第十九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活动。

    经过13年的打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成为广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历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扩大中外文化交流的同时,还在旅游、经贸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节庆文化所带来的品牌效应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2011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外国艺术家专场演出在南宁剧场火爆上演,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奥地利、马来西亚、泰国、阿根廷、印度、新加坡等外国演员带来了精彩表演。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