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亚洲唯一国际葡萄酒城,这就是烟台,山东半岛东端的美丽海滨城市。
近年来,烟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在山东省内名列前茅,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那里的文化建设情况如何?记者近日走进烟台,实地了解该市近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情况。
用硬手段打造软实力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烟台市文化中心前的广场上热闹非凡。踢毽子、抖空竹、即兴表演唱……家住烟台芝罘区的张凤华老人和老伴跳完一支舞蹈后高兴地对记者说:“从年轻时就喜欢跳舞,但伴儿不好找。现在市里修了这个文化中心,我们没事儿就来溜达,赶上人多就跳两段。”
“持续不断地加大设施投入,是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近日,烟台市文广新局局长徐明向记者介绍了烟台发展文化事业的“心经”,“我们坚持以硬手段打造软实力,既着眼高端、高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层次和水平;更突出基层、基础,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近年来,烟台市着力抓好市区文化设施建设,倾力打造“文化烟台”新地标。2007年,烟台开工建设了总投资10.7亿元、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大剧院、京剧院、青少年宫和图书城于一体的烟台市文化中心,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市民美育的园地、高雅艺术的殿堂、文化服务的平台和文明城市的窗口。此外,烟台还投资8.6亿元建成了滨海文化广场,投资7.3亿元建成了体育公园,投资2亿多元对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朝阳街等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修缮保护,共同组成了“文化烟台”的标志性设施体系。
“市区文化设施建得红火,基层也不能落后。”徐明说,这几年烟台不断改善基层文化设施,全面落实文化惠民工程,采取市县乡村配套投入、部门结对共建等方式,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扎实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五大文化工程”。以县市区“三馆一院一场”建设为重点,健全机构网络,完善载体功能,实现了县县有“馆”、镇镇有“站”、村村有“院”的目标。
目前,烟台市已形成市、县、镇、村四级全面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1200平方米。
以公共财政支撑文化事业
4月26日晚,由国家京剧院众多名角组成的演出团队来到烟台大剧院演出。晚上7点半,演出准时开始,记者在现场看到,能容纳千余人的剧院一楼座无虚席,台下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能在家门口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我很激动,而且票价很低廉,希望大院团能经常来我们这儿演。”烟台市民马京生是个京剧票友,听说国家京剧院要来演出,他匆忙吃完饭就赶了过来。
“十一五”期间,烟台市各级财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达5.7亿元。为了让更多市民走进大剧院,在家门口欣赏到国际水准和国内优秀文艺院团的演出,烟台市财政在烟台大剧院启用后每年补贴1500万元,推出“经济适用票”,实行低票价运营,平均让利降幅达48%。
同时,烟台还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并在公共文化场所建设无障碍设施,在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读区,在聋哑学校建立图书流动服务站。开展向农民工送文化活动,加强“职工书屋”“流动书屋”建设,通过高标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目前,烟台全市已建“职工书屋”306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点16个。全市专业剧团每年下乡演出2400多场次,农村电影每年放映7万多场次。
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开放高效
近年来,烟台市本着“以社会参与延伸政府功能”的原则,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开放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
“我们按照‘政府协调、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模式,把文化资源整合成项目,面向社会推介。”徐明介绍,自2003年以来,烟台已连续举办了九届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成功推介了包括舞台表演、广场活动、艺术创作等在内的文化项目1300余个,利用企业和社会资金3.36亿元,体现了“公益文化社会办、繁荣文化为社会”的理念。
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与供给“不丰富、跟不上”的问题,烟台连续举办了10届“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活动,每年推出“传统剧目演出月”“歌舞综艺演出月”“高雅艺术演出月”等公益演出活动达180多场次,做到“天天有展览、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欢乐伴全年”。
与此同时,烟台市坚持改革创新,鼓励多元发展,着力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和电影公司、电影院转企改制,全市14个电影公司(影剧院)全部实现“事改企”。烟台市还对市文物店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将3.7万余件珍贵文物划拨到市博物馆,使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事业单位内部进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改革,使得责任更明确、服务更优良。
为培养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烟台从2008年开始实施民间文艺团队“孵化计划”,以市群众艺术馆为中心,以县市区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大院等为基地,为民间文艺团队提供专业培训、活动场地、灯光音响等服务,助力民间文艺团队创新发展。目前,全市能够独立演出或排演整台大戏的民间文艺团队已达1000余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