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艺彩山东· 美术艺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从圣地延安到沂蒙老区
大土三阳山水画精品展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
任业圣油画艺术展青岛展出
滨州现在美术馆开馆
山东工艺美院办艺术博览会举荐人才
恣意山水 寄情笔墨




 中国文化报 >  2012-05-18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恣意山水 寄情笔墨
——山水画家张世鹏小记

    静淡云鹤趣 交会两三贤

    明人诗意

    四季条屏·春

    黄山烟霭图

    本报驻山东记者 孟娟   实习记者 齐潇潇

    张世鹏,1951年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专业,师从山东省著名山水画家黑伯龙先生,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89年其作品《溪山泛舟》、《幽壑浮烟图》等多幅入选在日本大阪举办的“中国绘画展”。1993年作品《苍山溪流图》入选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山水画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画种,正是根源于中国人乐山爱水、亲和自然的情结。山水画中所体现的淡泊宁静,悠然自得,正是张世鹏先生创作的毕生追求。采访中,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对人生的豁达坦然,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世鹏出身书香门弟,父母皆为教师。父亲国学深厚,精通金石书画;母亲则在音乐方面颇有造诣。张世鹏自幼受到艺术的熏陶,少年时期即开始习画。学习中国画一般需要经历临摹、写生、创作3个阶段,张世鹏也不例外。“临摹主要是学习传统,学习古人的技法;写生即师法自然,从大自然中捕捉素材,汲取灵感;最后才是创作。没有深厚扎实的基本功,创作无从谈起。”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在张世鹏看来,云、水乃山水画的灵魂,山水画的奇妙绚丽,多在云、水的变幻中表现出来。没有云、水,根本体现不出山水画的意境。为了画出云、水的灵动,创作出传神、富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张世鹏浸淫山水数十载,足迹遍布祖国的名山大川。“爬一座山,本来云雾蒙蒙什么都看不清,慢慢地山头隐约可见,再到连绵群山尽收眼底,这过程不亲眼所见根本无法想象。”回忆起早年写生的场景,张世鹏感触颇深:“大自然千变万化,魅力无穷,唯有悉心观察,深刻体味,才能为我所用。”

    张世鹏曾学过油画,对造型、色彩理解较为透彻,后又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其画作融汇古今,合璧中西,风格独特。“他的画重传统,有出处,汇集了历代山水大家优秀的笔墨传承,又于透视、构成、素描、色彩深有研究,赋予画作新的元素,与时俱进,又迥异时流。”工艺美术师庄红绪曾这样评价张世鹏的作品。

    “某些山水画的意境,运用传统的中国画法不好呈现,用西方浪漫、抽象的手法去表现也未尝不可,艺术需要适当地夸张、提炼。西方绘画讲究冷暖色调,中国山水画讲究‘墨分五色’,是不是也可以适当运用色彩,讲究视觉的美感?”张世鹏认为,当今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山水画有必要在保持国画精髓的基础上,多吸取各方面的营养,这样才能更好地立足世界。

    “中国书画,一要才艺,二讲功夫。技艺熟练容易达到,但达到老辣程度却不容易。吹沙拣金,集腋成裘,无捷径可寻。”张世鹏表示,唯有多看、多想、多画,才能不断进步。“画者能否达到较高的境界,这与其在文学、音乐等各方面知识积累,甚至与个人的修养与阅历都有很大关系。”他举例说道,京剧表演中的举手投足、唱、念、做、打等程式化表现,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国画相通,慢慢体会才能有所感悟。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这一观点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张世鹏坦言,话虽这么说,但“无技巧”实际上还是从“有技巧”过渡来的。只有基本功非常扎实了方能达到这一境界。“我只是想强调,作品过多地玩弄技法,不利于作品主题及作者情绪的表达。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一切都回归本真,随心所欲,不刻意、不拘泥,我画写我心。”

    “我画写我心”,这源自于张世鹏散淡的性格。“我很少出去参加活动,除了写生,基本都是待在家里。坚持每天看书、练字、作画,有兴致时听听戏,自在。”张世鹏这样描述他的生活。“闭门即是深山,读书即是净土。纷纷扰扰与我何干?”于喧嚣浮躁的尘世中,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宁静淡泊的心,从点滴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为。也正因为如此,看张世鹏的画作,总能感受到一股飘逸、淡然。

    “于我而言,艺术生涯才走了一半有余,还需要很大的提升。虽然目前我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感觉还是囿于传统。我希望自己接下来的创作能突破传统的束缚。”张世鹏说。但他深知要突破自己、突破传统的不易。“艺术创作,讲究厚积薄发,水到渠成。也许有一天,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也有可能我这一辈子都达不到自己想要的境界。”但对以绘画为其全部生活的张世鹏来说,结果如何已不重要,“细读勤摹,乐在其中,足矣。”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