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出身梨园世家,具有很高艺术天赋,加上童稚熏陶,功底扎实。7岁随父登台,14岁挑梁主演,从风华花旦,到沉稳青衣,直至两鬓染霜,半个世纪一天没离开过舞台。她的嗓音高音区清亮不浮,大调稳重磊落,花音修饰巧妙婉丽,韵味十足,极具感染力、亲和力。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送戏下乡,有时一天连演三场,嗓音不沙、不哑、不疲、不变。
她,就是山东省聊城市豫剧院院长兼党支部书记章兰,国家一级演员。5月4日,记者在聊城市豫剧院见到了这位与豫剧相伴一生、年近六旬的艺术家。
正直做人 踏实演戏
章兰的父亲章兆林是国内著名花脸演员,其唱腔高亢洪亮,气韵铿锵,台风严谨大气,被誉为“一声雷”。受父亲熏陶,章兰喜欢上了戏曲艺术。章兰师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宝珍,老师对她十分严格,从基本功、表演,一招一式上都不容马虎。
章兰的表演朴实无华,她塑造的人物丰满生动、个性鲜明,使观众过目难忘。她曾购买大量豫剧前辈、同行的音像制品,从中汲取营养。《陈三两》是章兰的拿手戏之一,这部戏的唱腔便是她在吸收前辈经验基础上自己设计的。章兰边演、边改、边创,吸收借鉴了其他演员的长处,自创了“轻声”唱法,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
在多年演出生涯中,章兰从未因屡获殊荣而丢掉豫剧演员的本色,“哪怕获得再高的艺术成就,我也和其他演员一样是在给老百姓唱戏。哪怕场下只有一位观众,我也要把戏唱好。”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剧团常到乡下进行公益演出,同事考虑她的年龄和身体,劝她不必每场都登台,她却说:“只要打我的旗号,我就必须对得起观众。”
“艺术是我的生命,不能掺假。”虽然年岁已高,章兰始终没有放松过练功,没有放弃任何到基层演出的机会。由于在艺术高峰上勇于攀登,章兰得到了众多基层群众和同行的认可。河北梆子演员许荷英对章兰这样评价:“章兰老师功力深厚,我们都非常喜欢她的戏。”观众对章兰的表演十分期待,以至于省外部分地方出现了打着聊城市豫剧院旗号的“张兰”。
院兴我荣 院衰我耻
章兰刚接任聊城市豫剧院院长时,院里管理混乱,工作环境脏、乱、差,人心涣散、积怨甚多。面对这种状况,章兰通过广泛谈心,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使全院牢固树立了“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思想。
为拓宽演出市场,她带领院团先后和聊城双力集团、农村信用社、土地局、公安局等单位联姻,排演了快板、小品、表演唱等不同形式的文艺节目——《双力情缘》、《环保卫士》、《爱岗敬业的环卫工》、《水城最可爱的人》、《喜从天降》、《信用社就是讲信用》、《鲁西腾起一条龙》等。形成了要戏有戏,要歌舞有歌舞,要小品有小品,适应多种文化需求的“文化超市”,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聊城市豫剧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2/3以上的时间,章兰都在基层演出。农村有过年听戏的传统,章兰有近10个春节在基层度过。每次只要有演出,章兰必定登台。几十年来她带领她的豫剧院共演出1.4万场戏,亲自登台主演的戏每年不下120场,足迹遍及鲁、豫、晋、冀、陕、甘等省区市。风雨春秋五十载,跋涉奔走百万里,她为万人攒动的大剧场一曲清唱认真投入,而为只有五人的援藏干部演一台大戏照样一丝不苟。
勇创精品 打造品牌
多年来章兰坚持一年排演两到三台新戏,不断丰富演出剧目。聊城市豫剧院每年都会抓住金正月银二月的时机,在晋、冀、鲁、豫等地进行演出,走一地,响一片,为基层群众送去精神食粮。
1989年,由章兰主演并获得梅花奖的现代戏《路边店》,演进北京中南海。由于她对艺术的精益求精,该剧连演21年,至今已演出1000余场。
2005年,章兰主演的历史剧《大明贤后》,投入市场后连续演出380余场,场场爆满,先后获得中国第十届戏剧节表演大奖、中国地方戏南北片优秀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等,该剧还于2010年入选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并荣获文华表演奖和优秀剧目奖。
2011年,聊城市豫剧院推出新戏山东梆子《萧城太后》。章兰在剧中饰演太后萧燕燕,从16岁演到50多岁。为演好这个角色,章兰把剧本和词谱随身带着,一有时间就马上拿出来背台词和琢磨角色。
如今,聊城市豫剧院和章兰的知名度在全国十分响亮,每年的演出台口都需要提前半年预定,甚至有人出高价邀她出去走穴,但章兰说:“唱大戏才真正是老百姓们在听,要请就请我们团去唱大戏,我个人决不唱堂会。”
而聊城市豫剧院在章兰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用现代理念经营、市场化跨越发展的全新道路,为院里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兄弟院团的改革发展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