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环球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环球综合
  标题导航
歌后露兹:西班牙的温柔女强人
米仓凉子:百老汇,“恶女”来了
扎克·埃夫隆:借《幸运符》蜕变
“与其抱怨,不如创作”
达芙妮·塞尔夫:名模今年八十四




 中国文化报 >  2012-05-2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托尼奖大热门约翰·蒂凡尼:
“与其抱怨,不如创作”

    约翰·蒂凡尼

    谢文雅

    5月1日,美国戏剧类最高奖托尼奖提名揭晓,音乐剧《曾经》获得11项提名,引起广泛关注。《曾经》根据一部投资15万美元的低成本电影改编而成,讲述了捷克卖花女与爱尔兰街头艺人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音乐剧大获成功的背后,导演约翰·蒂凡尼自然功不可没,作为热门候选人,他将角逐本届托尼奖最佳导演奖项。

    提名揭晓时,蒂凡尼正在苏格兰格拉斯哥的一家剧场里享受午休时光。突然间,电话、短信的提示音连续响起。“我还以为是什么人去世了呢!”蒂凡尼回忆道,“看了短信,才得知我们的音乐剧获得了11项提名。”在蒂凡尼看来,《曾经》的成功是个惊喜,也是个启示。《曾经》是一部低成本、小制作的音乐剧,虽然没有高科技的舞台、灯光技术,但精致细腻的剧情和未经雕琢的表演触碰到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令观众产生了强烈共鸣。

    接到将这部上映于2006年的同名电影搬上舞台的任务时,蒂凡尼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挂断经纪人的电话后,他立刻找来电影中的音乐,一听便为之着迷。随后,他又找机会观看了这部电影,“简单的故事情节和甜蜜中略带苦涩的基调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不过,我坚持只看一遍,因为我不想让电影画面单纯地在舞台上重现。”

    凭借音乐剧《曾经》,蒂凡尼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但在他身上,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一种谦逊的气质。甚至有媒体评论说,他仿佛从未想过自己能够获得今天的成绩,因而脸上总是带着一副“惊讶”的表情。

    蒂凡尼出生于英国约克郡的一座小村庄里,虽然家庭条件并不算富裕,但艺术氛围十分浓厚——工作之余,母亲喜欢唱歌跳舞,父亲则参加了当地一支铜管乐队,小蒂凡尼10岁时便在村里的礼堂中担任过舞台剧的主角。不过,出身草根阶层的蒂凡尼从未想过自己日后会跻身音乐剧导演的行列。大学时代,蒂凡尼在格拉斯哥大学的专业是生物学。直到1990年,格拉斯哥当选“欧洲文化之都”。蒂凡尼在那里看到了各式各样的表演,这不仅勾起了他童年的回忆,也让他重新步入了舞台剧的殿堂。蒂凡尼将所学专业改为经典与戏剧。“我感到自己必须做这个工作,因为我有许多故事想要讲述。”蒂凡尼说。

    “儿时,我曾经观看过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第一次看时,觉得非常难懂。歌剧也是如此。它们都是非常经典的东西,但我从不觉得观看歌剧能给我带来那种参加聚会般的愉悦心情。我希望舞台剧能够成为更多人渴望观看的东西,至少不要让某个12岁的孩子感到生涩难懂。”事实上,蒂凡尼一直努力践行着这样的创作理念。为此,他将苏格兰戏剧质朴平实的风格融入了自己的作品。“苏格兰是一个拥有律动感、爱好歌舞杂耍,又独具工人阶级风格的地区,这些特质自然会从其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同那些精良的英国传统戏剧不同,苏格兰戏剧包含更多动作和心与心的沟通。”

    从2006年在爱丁堡艺术节轰动一时的《黑色手表》,到2010年悉心打造的《彼得·潘》,再到如今获得托尼奖11项提名的《曾经》——蒂凡尼一直尝试着用自己对戏剧和观众的理解,将一种原始、清新和质朴的讲故事方式带到戏剧舞台上。事实充分证明,这种更关注观众的表现方式也得到了观众的充分认可。

    谈及戏剧工作者现阶段所面临的普遍困境,蒂凡尼认为完善自身才是硬道理。“每当我告诉别人自己是一名戏剧导演时,总能听到大家说:‘哦,我真应该多去看看戏剧才是!’而我总是告诉他们:‘不,你其实不必这样做。’与其总是在抱怨社会各界对戏剧行业的关注度不够,还不如努力创作出更加吸引人的作品!”蒂凡尼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