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 帆
据艺恩娱乐决策智库enbase统计的票房数据显示,内地电影市场今年第18周(4月30日至5月6日)总票房约4亿元,环比上升28%。电影《复仇者联盟》两天收获1.2亿元;《泰坦尼克号3D》以8875万元退居第二,票房累计达9.4亿元。而《超级战舰》以7885万元位列第三,票房累计2.87亿元。第18周前三位好莱坞影片票房总和占周票房的72%。同样是在第18周,国产电影《杀生》收获1170万元,累计票房未过2000万元,《匹夫》累计2500万元。而在新上映国产片方面,由伍仕贤执导,凯文史派西、吴彦祖、闫妮等出演的《形影不离》收获550万元,还有两部影片则沦为“票房一日游”影片。
在这拨好莱坞影片的强势挤压下,国产电影排片量肯定不及好莱坞大片,甚至可能会遭遇无缘和更多观众见面的境遇。艺恩分析,除国产电影《黄金大劫案》抓住了“五一”黄金周机会,累计票房成功破亿外,近期其他国产影片表现惨淡。而近日上映的《飞越老人院》以及台湾影片《赛德克·巴莱》也同样遇到排片大幅度缩水的情况,无独有偶,两位影片的导演各自在微博上、在影片上映宣传现场发自内心呼吁:为了能让更多观众看到电影,请影院别急着撤片。
口碑好,市场冷
《赛德克·巴莱》在台湾曾以8亿新台币刷新了票房纪录,但在大陆上映时却遭遇《超级战舰》和《复仇者联盟》等大片夹击。数据显示,截至5月13日,该片票房累计435万元,相对于《复仇者联盟》33300万元的票房成绩,可谓十分惨淡。记者在北京各大影院的排片表上发现,《赛德克·巴莱》的平均上映场次只有二三场,遭遇同样尴尬的还有张杨导演的《飞越老人院》。
近日来,导演魏德圣还在为影片《赛德克·巴莱》做宣传,在谈到对票房的期待时,他坦言票房很重要,并拜托媒体多多宣传。魏德圣表示,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带着十足的诚意,为此他希望“影院不要对不起观众,不要急着撤掉,观众是需要培养的,我相信片子的效应会起来的”。据了解,《赛德克·巴莱》从筹备到拍摄完成,花了12年,该片在台湾上映的版本近5个小时,此次魏德圣专门为大陆观众剪辑了154分钟的版本,更易于观众理解。然而有媒体报道,影片上映首日上座率不高,次日排片场次更是急剧下降。
虽然不断有看过影片的观众对该片赞赏有加,一些知名影评人以及导演都表示这是一部“民族史诗”,然而声援的背后依然是市场的冷遇。至于《飞越老人院》也是如此,据广东东莞某影院负责人介绍,“《飞越老人院》曾开不了场。现在基本上也是一两个人去看。” 而该片质量不错,相较于纯商业的大制作,这部电影能给观众更多的思考。导演张杨在微博上表示,“很多观众想看《飞越老人院》,到了电影院却发现没有排片,或者排了,也只有上午下午两场,对于那些上班的人来说,基本上等于看不到,还有带着父母全家去的,只有晚上11点左右的,又不适合老人看。我们只有一天的机会了,母亲节能不能多排一些适合老人看电影的场次,让观众真的带自己的家人看场电影吧!”导演为影片争取观众而做的努力可谓悲情。
然而电影市场却很无情,影院排片也要跟着市场走,没有观众,就减少排片场次,场次少了,能看到这些影片的观众就更少。类似这样的情况,并不只是出现在《飞越老人院》和《赛德克·巴莱》两部影片上,去年的口碑之作《钢的琴》上映时遇冷,不少慕名而来的观众只能赶早场或晚场才能看到电影,最终该片的票房只有400万元;而由霍建起导演的《秋之白华》上映期间,每天仅寥寥四五场。对此,主演董洁非常不满,“我不明白,之前我们在各个环节都挺有成绩的,不知道为什么最后关卡(排片)不给力。”去年上映的文艺片《转山》、《Hello!树先生》等也曾遭遇排片少的尴尬。好口碑却收获不到高票房,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内容问题?市场问题?
为何一部好口碑的影片在排片方面遭受了冷遇?针对《赛德克·巴莱》遇冷的问题,有院线负责人表示,可能在普通观众的概念中,这种片子不像好莱坞大片那样值得去电影院看。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该片的题材台湾本土化较强,大陆对此的认知度比较有限。导演高群书在微博上写道:“对于《赛德克·巴莱》在院线受冷遇一事,虽感遗憾,但也属正常,试想,台湾、香港会对内地一个小山村、一群农民抗日的故事热烈欢迎吗?有时候,题材会扩大电影受众,这方面冯小刚做得最好,如《唐山大地震》。有时候,题材会限制更多的观众感兴趣,这和电影的好坏无关,必须通过大规模的营销来补足。”而对于《飞越老人院》,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类题材适合特定的观众群体。
此外,有院线负责人认为,片子遇冷和选择的档期也有关系,《复仇者联盟》、《泰坦尼克号3D》、《超级战舰》这些好莱坞大片还在上映,同档期观众选择好莱坞大片的可能性更大。当然,还有业内人士分析,类似《赛德克·巴莱》这样的电影遭受排片冷遇,多是因为宣传不到位的原因。由于前期宣传不到位,包括和影院的对接、媒体的宣传还有广告的造势,都会导致一部没有明星的影片不为观众所知,因此导致上座率上不去。一直秉持不拍纯粹商业片的张杨,近日也表示虽然“票房论英雄”令人无可奈何,但在商业片更受市场追捧的今天,他也只能改变心态,主动参与到电影营销的工作中。
其实《赛德克·巴莱》这样的遭遇并不鲜见,微博上的“圈内电影人吐槽马甲”表示,“叫好不叫座的影片,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创作者们用丰满的理想换来了现实的骨感。但唯有长时间的坚持用心,才能换取国产电影的空间。当未来某天,观众愿意走进影院,主动为国产电影买单,我们会想起《钢的琴》、《转山》、《飞越老人院》、《赛德克·巴莱》等这些用品质扛起渡江浮桥的先驱们。”而对此,魏德圣希望影院不要“只注重用好莱坞大片来培养观众视觉的感受,也应该有大脑的思考,心里有感动。如果华语片都往华而不实的趋势发展会很可惜”。
本土电影的出路在哪里
对于近来好莱坞大片垄断影院、国产片被严重挤压的情况,有观众抱怨,好的国产电影想看的时候,电影院早已下线了,想看点国产片都不容易。为此业内专家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应出台导向政策,应对多排国产片的影院加以政策鼓励,比如给予退税补贴,对多排国产片的影院实行减免税,相信国产片的排片场次会大幅增加。导演何平表示,影院排片足以说明院线经营者们的倾向,没有一条院线会放弃赚钱而力挺华语片,对经营者的立场很理解。
政府此时能否做点什么,比如借鉴法国分线的经验?据了解,法国有5000多家影院,其中有3000家左右放美国电影,2000家放法国和艺术电影,何平认为,“这就是分线发行的一种,德国、意大利都有类似的政策。这是一种产业结构的设置与文化保护的方法。”导演李少红也发微博表示:“我们希望能促成有关部门采取应对措施,借鉴别人成熟的经验,实施对影片放映有效的调节机制。”
此外,有影评人认为,我们的电影消费群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观众不能一窝蜂地只追好莱坞大片,要学着欣赏人文的、艺术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