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全国各地艺术创作繁荣发展
吉林 剧种复苏,歌舞红火
江苏 转企改制,尝到甜头
浙江 注重原创,“新松”茁壮
湖北 活动众多,创演繁荣
河南 获奖频频,演出惠民




 中国文化报 >  2012-05-22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南 获奖频频,演出惠民

    《清风亭上》剧照

    本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4月20日,郑州市绿城广场分外热闹,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豫剧《朝阳沟》、京剧《大唐贵妃》等节目赢得全场叫好。这是郑州市2012“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启动仪式现场。据记者了解,郑州市的这一文化惠民举动,仅仅是河南省舞台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小侧面。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2007年到现在,河南在舞台艺术精品生产方面硕果累累:豫剧《常香玉》、越调《老子》在第八届、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连续获得中国艺术节大奖和文华大奖;豫剧《铡刀下的红梅》、《清风亭上》、《香魂女》、《常香玉》已连续4个年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豫剧《村官李天成》、曲剧《惊蛰》等多部作品也分别获得了文华剧目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上,豫剧《苏武牧羊》、《斗笠县令》和《兰考往事》囊括了豫剧节的3个一等奖……

    从2008年起,河南省委、省政府每年投入800余万元,由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组织实施,在全省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每年演出2000多场,2011年免费为农民演出达到3138场,该活动已连续5年被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惠民十项民生工程。这就保证了全省1892个乡镇每镇每年农民至少免费看一场高质量的文艺演出。这种政府买单、剧团承办、部门指导、农民受益的惠民文化工程和长效机制,受到基层院团和农民群众的一致欢迎。

    据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董文建介绍,在省里的带动下,各个地市也都参照省直院团的做法,找到了自己的文化惠民方式。如郑州市每年采购1000场“舞台艺术送农民”的演出,每场补贴1万元,县团级补贴5000元;许昌市剧团实行全额供给,每年采购400场演出,定期举办全市戏曲大赛,推动戏曲事业的繁荣;济源市实现了剧团全供,每人每年和省直院团一样1000元的办公经费,一个60多万人的小城市,全年采购200场“舞台艺术送农民”剧目。

    河南优秀剧目的不断呈现,离不开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2010年7月,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到省歌舞剧院、省豫剧一团、省豫剧二团、省豫剧三团和省京剧院调研、指导,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就加强文化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河南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闫敬彩告诉记者,为了贯彻落实卢展工到省文化系统调研时的讲话精神,河南省文化厅出台了数份红头文件,从精品创作到优秀人才培养,从文艺院团内部管理到工资制度改革,从文艺院团新进人员的具体措施到文化部门接受社会捐赠的规定……内容涵盖了精品创作、优秀人才培养、文艺院团内部管理、工资制度改革等多个方面。

    就拿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来说,河南坚持举办每3年一届的全省戏剧、声乐、器乐、舞蹈和杂技比赛等,南阳、郑州等省辖市也坚持举办全市戏剧大赛,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齐抓精品生产的良好发展局面。现在河南省的文艺工作者在抓艺术精品创作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求艺术表演团体尽可能地做到两个统一,即获奖剧目和演出剧目的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