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北大百年纪念讲堂成艺术殿堂
将见贤思齐融入民族的文化基因
“最美龙江人”张丽莉事迹展感人至深
青海大剧院加盟中演院线
杭州跻身联合国“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北京青少年艺术周首推校园剧
第三届中国剪纸艺术节将办
11台院校演出亮相大学生戏剧节
招 聘 启 事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5-2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见贤思齐融入民族的文化基因

    周继坚

    要夯实年轻人才成长的基石,除了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还须将见贤思齐融入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俗话说,贤才难得。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事业要后继有人、业务要蒸蒸日上,就必须不断发现和培养年轻人才。那些事业有成的人,过去同样是从基层干起、从没有经验变得经验丰富、从学识不足变得学识渊博。作为年轻人才,也终究要走上更加重要的岗位,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

    爱贤、惜贤、用贤,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早在2000多年前,思想家墨子就提出了尚贤的学说,他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可见贤才对于国家大业盛衰的重要性。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更是把尚贤内化成个人的修养和追求,他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见,向社会贤才看齐、向榜样楷模看齐,不光是国家大计,也关系到每一个人如何看待他人成长、如何提高自身能力和修养。

    当前,倡导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不能简单地囿于年轻干部选拔任用政策,而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全社会形成贤才得用、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将尚贤之风凝聚成民族精神、融入到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去,才能营造人才济济、人才辈出的强国气象。要做到这一点,最须破除保守思想和嫉妒心理。一些领导干部对年轻人才心存顾虑,不敢放手使用;一些群众对年轻人才习惯质疑、无端指责,这是不利于年轻人才成长的。

    一个社会,只有人人竞相当贤才、人人争相捧贤才,贤才才不至于被湮没,社会才会有生机与活力。当今世界,一些国家之所以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除了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硬实力”外,还在于他们将本民族一些好的品质,塑造成民族精神、融入到民族的文化基因当中,形成了强大的“软实力”。对于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而言,能否在全社会形成选贤任能、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关系到我国能不能由一个劳动人口大国,转变成一个人力资源强国,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能否得到顺利实施。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以贤能之士为参照,在思想上追求先进,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为他人的成才成功喝彩,一个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社会就必将成为现实。

    (新华社供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