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许多文化产业项目都有“资本身影”
中美文化交流应为畅通之“双行线”
西藏雅砻文化节启幕
浙江首办合唱节
首届全国艺术品市场法制宣传周举行
美术考级遭遇“李鬼”
《西厢记外传》宝岛归来在京演出
《超蛙战士2》“六一”登陆全国院线
长城铭记着他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5-2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参加长城保护调研文物专家追忆罗哲文——
长城铭记着他

    本报记者  郭人旗

    5月15日早晨,银川,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卞晋平迈着轻快的步伐登上停在宾馆门口的2号汽车,准备赴银川市西郊考察三关口明长城遗址的保护情况,这也是由全国政协组织的长城保护情况调研活动的一部分。他刚落座,就见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匆匆走过来对他说:“主任,罗老走了。”卞晋平一愣,一时没明白是什么意思。“罗哲文老人昨晚11时40分去世了。”坐在他旁边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面色凝重地说。之后,3个人谁都没有说话,汽车就这样走了一路。而就在前几天考察途中,这辆车上还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5月12日至20日,全国政协长城保护情况调研组在宁夏、内蒙古展开调研,谁也没想到,就在调研进行到半程时,突然传来当今“长城保护第一人”、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溘然长逝的噩耗。

    “这次长城保护调研题目最初是我们几个人一起商量出来的,并最后征求了罗老的意见。罗老很高兴,当时他身体不好,我们劝他养好身体到时一起去,没想到他走得这么突然。”说到此处,卞晋平语带哽咽。当晚,在银川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他号召与会的专家及媒体记者一同为罗老默哀,真挚地向这位国内文物保护界的大师致敬。

    “这次长城保护调研是罗老主动提议的”

    “今天我们朋友里有一个年轻人过生日,他今年才40多公岁,这个年轻人很敏锐,一片童心。他是文物界的泰斗,是朋友中的老顽童。我们对这个老顽童都有一个共同的期待,如果他不为国家文物保护事业服务到60公岁,我们大家都不饶他。”这是在罗哲文87岁生日时,卞晋平写给他的贺词。据卞晋平回忆,罗老当时听了后“乐得前仰后合”。然而,他最终还是“辜负”了大家的期望,5月14日,88岁的他停止了呼吸。

    作为六、七、八届连续3届全国政协委员,罗哲文的很多工作都与全国政协有着紧密的联系。1985年,他和侯仁之、郑孝燮、阳含熙在全国政协提交提案,提出中国应尽快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直接推动了中国文物保护的世遗体系进程。他总结自己晚年参与的3件大事——完成长城申遗、推进大运河申遗进程、启动蜀道申遗等也都是在全国政协的推动下进行的。工作机缘促成了卞晋平与他的相知相交。

    “今天回想起来,我和罗老的接触完完全全是因为工作。他十分愿意推动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也愿意借助全国政协这个平台发挥更大作用。而我们在定题时只要涉及和文物保护有关的问题,都会征求罗老的意见,他只要身体情况允许,都会参加我们的活动,有些题目如这次长城保护调研还是罗老主动提议的。”卞晋平说。

    如今,罗老所推动的大运河申遗进程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但他却不能看到其成功申遗的那一刻。“这或许是他临走时的最大遗憾。”卞晋平说。

    “清水河长城记得罗老的身影和话语”

    5月18日,站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明代长城遗址上,王大方不由得感慨万千,巍峨长城依然雄壮坚固,但它曾经的“亲密朋友”却已经不在了。

    1979年,第一届长城保护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罗哲文风尘仆仆赶来参加。1983年,他又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和郑孝燮到清水河县长城考察,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的一名干部,王大方曾全程陪同。“由于交通不便,从呼和浩特到清水河,150公里的颠簸路程花了近一天时间才赶到,就连吉普车的弹簧都被颠断了。”王大方回忆说,当时,罗老一个人背着两个相机,而且坚决不让别人替他背。当晚,他们住在附近窑洞,第二天一大早,罗老就登上悬崖峭壁上的长城,仔细观察、拍照并记录。

    近30年过去了,王大方已从一名普通干部成长为自治区文物局的领导,但罗老的一句话却让他至今念念不忘:“清水河的长城可以和八达岭长城相媲美,一定要保护好。”这句话让他在充满自豪的同时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今年正好是罗老从事长城研究60周年,长城依旧,斯人已逝,但风范长存。我们一定要沿着罗老未走完的路继续走下去。”站在长城上,王大方眺望着远方说。

    “他的精神将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罗老是一位非常可亲、可爱、可敬的长者,虽然长我近30岁,但我们之间完全没有隔阂,我们在一起开玩笑,说说闹闹。他没有一点大师的架子,是我打心里佩服的一位老人。”卞晋平说。

    “一辈子都闲不下来。”张柏如此评价罗哲文,“即使到了七八十岁高龄,他还不停地奔波于全国各地,考察野外文物保护情况,为国家文物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从1979年与罗老结识到现在,30多年中,不论在工作、生活还是学习上,罗老都给予他很大影响。

    “罗老对生活要求极其简单,很乐观、很满足,但对事业永远不满足,为文物保护事业耗尽了一生心血。”张廷皓说,30多年前,他在陕西从事文物工作时与罗老结识,后来到中国文物研究所,罗老又是他的老所长,“我们现在保护长城、保护大运河等都是在圆罗老的梦,这些都是罗老还没有做完的事情,我们一代一代的文物工作者都要努力去把这个梦圆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罗老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其言、其行、其情、其文,都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并将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投身文物保护事业。”受访的文物专家一致表示。

    对罗老的追忆和怀念,一直伴随着全国政协长城保护情况调研组成员接下来几天紧凑劳顿的考察调研行程。目前,调研组已结束此次调研回到北京,开始整理调研资料,形成调研报告,为长城保护建言献策、尽心尽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