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产业与市场·影音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成绩与问题并存 行业发展拐点来临
王小帅:拍电影绝不仅仅为票房
石川:国产片戛纳遇冷应以平常心处之
焦雄屏:中国电影需在“盛世”有所反省
《生死罗布泊》 在人民大会堂首映
公益微电影《寻找失去的孩子》即将上线
1643部影片竞逐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民族电影展”展映21部民族题材影片
“美食,是可以吃下去的幸福记忆”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5-25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2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
成绩与问题并存 行业发展拐点来临

    本报记者   于  帆

    5月16日,中国电影家协会《2012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作者、专家学者、业界代表等出席了活动。与会嘉宾从各自领域出发,回顾了2011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重点剖析当前出现的问题与症状,为国片把脉。

    据《报告》中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全年电影票房总额为131.5亿元,在全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于第三位,这一数据超越了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甚至超越了核心欧盟国家的票房总和。然而,中国电影产业真如数字显示的那样繁荣吗?

    数字背后的问题

    《报告》中称,2011年我国电影故事片产量为558部,总体看来,电影投融资依然呈现火热的态势,但据业内人士介绍,其中近300部电影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以下,可见如此的投资决定了电影的艺术价值和技术优势无法体现,电影质量偏低,使得大多数影片无法进入市场,投资成为无效投资,而这部分资金估计每年超过2亿元。而在进入票房市场的电影中,估计一半以上的影片制片投资无法收回,因此《报告》称目前国内电影投融资领域“虚火”成分较高,风险高。

    《报告》的作者之一、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馆长刘军在发布会上透露,2011年,全国城市影院数量突破2800家,全国城市影院可统计观众人次超过3.68亿,同比增长29.5%。银幕以每天8.3块的速度增长,总数突破9200块,其中90%具备数字放映条件。然而刘军同时提出,当新影院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时,影院经营也面临同质化现象。在票价、片源、设备、服务、经营模式和服务理念上能否找到差异化的竞争力,成为影院之间较量的关键。《报告》中也提到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的弱点之一,即表现在影院和银幕建设爆炸性增长的速度能否保持方面,各大院线投资商的激烈竞争,推高了影院地产的租金,使影院的资本回收期延长。此外国内一些中心城市的影院和银幕密度接近饱和。

    发布会上,刘军依然提到了这几年一直备受各界质疑的票价过高问题,对此刘军认为电影票价需要降低到与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标准。北京华星影院总经理陆遥表示,票价高和影院经营成本相关,同时也源自价格机制的混乱,“影院的挂牌价是很高,但问题是没有多少观众是按挂牌价买票,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以低于挂牌价的价格买到票,比如会员卡、团购券、兑换券等,这种混乱的价格机制,当然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影院与片方结账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少麻烦。”

    产业发展拐点到来

    结合近期国产电影遭遇好莱坞大片夹击的现象可以看出,国产片当下正遭遇盈利能力下降的困境,新影联院线副总经理高军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截至目前国产电影票房收入仅占总票房的38%左右,制片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资深电影市场研究专家刘嘉直言,虽然从数据上看,中国电影产业在2011年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但如果把中国电影产业放在经济全球化大的背景下来看的话,这个总量在全球化市场中还是比较微弱的。从《报告》上看,2011年大片市场表现乏力,几乎走进了“只热一周”的轮回,首周热映后昙花一现,次周跌幅超过50%。而中小影片的市场表现相当不错,在刘嘉看来,这样的变化体现了国内电影市场逐步开始进行受众的细化,开始注重营销目标的准确性和观众的多元化。因此,专家认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拐点已经出现,值得引起重视。

    《报告》中指出,中国电影产业长期依赖于靠投资扩张的外延型增长发展模式已近于瓶颈。影院银幕增速远超票房增速,对此陆遥说:“票房增幅之所以赶不上银幕增幅,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影院建设投资过热,盲目投资偏多,银幕数量增加不仅没把票房这块蛋糕做大,反而稀释了蛋糕,单块银幕的产值下降明显。”另外,2011年末,“八大院线”与片方的利益之争反映出近年来国内市场的悖论——多数影片不盈利与多数影院盈利。其原因在于中国电影市场发展长期处于依靠产品驱动而获利的单一模式中。对此刘嘉认为,行业各方亟待出现一个共同交流沟通的平台,行业协会的作用应更加体现出来。

    对于中小影片的异军突起,刘嘉表示,制片业应转向,在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还要找到贴合市场、贴合受众群体的新的消费力量。最后,刘嘉表示,建立新型的发行体系,创新发行模式对目前国内电影市场的变化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市场逐渐转为靠内生性增长模式,发行的精细、产业链条的完整都是开拓电影市场的关键。

    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关键

    尽管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行业在发展进程中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商业模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拥有巨大的电影市场,其未来发展潜力不可估量。刚刚过去的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洽商交易总额创中国电影节展交易额新高,再次证明了“当今的中国是电影发展的最好时期”。而日前,博纳影业对外宣布,将引入新闻集团的战略投资;万达院线斥资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集团AMC的消息也引起了业内人士关注。可见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许多公司也加紧向海外进军。

    不过,刘嘉坦言,国产电影的“走出去”之路举步维艰,“外国人都想进入中国市场,但我们把自己的电影发行到国外却很难,中国电影的对外影响力还是很小。”对此,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表示,中国电影目前的确存在缺乏人文关怀、缺乏美学追求等现象,电影存在文化短板。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关键在于能否创作出更富有全球视野和普世价值的作品,否则像万达并购AMC这样的事件,并不能成为中国电影走向海外的机遇。看来,高质量的内容,仍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基础。国内电影作品质量问题,究其原因,刘军在《报告》中写道,我国的高级电影创意和创作人才队伍薄弱,世界级的电影精品为数不多,电影人才的培养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而且电影产业的科研技术独创能力不够,政府对于电影产业的自主和支持政策还不够完备、具体和透明。

    但从近期国内电影业界出现的新现象来看,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传统模式或许将得到改变。新闻集团全球资深副总裁、中国投资与战略发展首席执行官高群耀谈到与博纳的合作时表示:“中国电影市场迅速崛起,已经成为美国本土市场之外最受重视的第二市场。我们选择与中国最优秀的电影企业合作。博纳上下游全产业链整合的业务模式,完全不同于其他中国电影公司。我们看好博纳的市场领导地位,企业定位以及未来成长前景。这也是吸引新闻集团战略投资博纳的主要原因。”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表示:“合作同时也说明,博纳影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盈利模式和未来前景,得到了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认可。将不仅帮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也利于民族企业国际化的进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