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方兆力
法国戛纳当地时间5月16日,由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导演的全明星阵容的电影《月亮升起之王国》(亦作《月升王国》)作为开幕影片拉开了第65届戛纳电影节的大幕。该片根据童话故事改编,造型清新可爱,赢得了不少小观众的笑声和掌声,也引起参加电影节的大人们的关注。
当《月升王国》的影响传入国内时,已近六一国际儿童节。但细数国内院线,为小观众准备的国产儿童影片寥寥无几,比较有影响的仅有两部:一部是2010年“六一”档曾经上映的3D动画《超蛙战士》系列的第二部《超蛙战士之威武教官》,另一部是青春励志影片《跑出一片天》。
这一档期,进口儿童影片有3部:5月31日,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雨果》将率先上映,6月1日上映的是经典童话故事影片《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和英国3D动画电影《神奇海盗团》。
有人说,这些影片也算体现了国内院线和电影人对儿童力所能及的关注。到底应该给孩子们多大的选择,又该给他们什么样的影片呢?
这几部影片貌似还有选择空间,但反观我国每年500部左右故事片的生产量,这个数字就不乐观了。同时,进入院线的影片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也不够大。在现有的一些儿童电影中,儿童看似主角,实为制片方和导演的道具,甚至变成替代成人的符号人物。这一类电影谈不上什么童真快乐和孩子眼中奇妙世界的展示,最多不过是成人心中有关童年的回忆,甚至还有大量成人世界的勾心斗角也被融入影片之中。另一类儿童电影往往由于说教意味过浓,又缺乏对儿童心理的关照,在情节上也缺少奇思幻想和幽默,无法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知名导演、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梁明说:“中国儿童电影现在一年能拍摄50多部,但能上院线的很少,大部分都改为电视里播放。”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现状,他说:“由于中国不存在类型电影,所以也没有明确的儿童电影这个类型;就是国外的类型电影中,也并不存在儿童电影这个概念。”
由于儿童不具有购买能力和独立的鉴赏能力,所以要有家长陪同观影,但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影片对成人不具有吸引力,所以很多家长不是在影院外等候就是根本不去影院。
针对这一种现象,梁明认为,与好莱坞电影相比,国产片本身发展就孱弱,与其非要针对观众定位去拍摄,不如实实在在地拍摄一些好电影,让儿童和成人能一起走入影院。“这是中国电影发展需要迈进的必不可少的一步。”梁明说。
据了解,国外电影中有一种家庭电影,老少皆宜,除了满足孩子观看需求,还满足了一部分带孩子去看电影的家长的观赏需求,符合“整体家庭体验”的氛围。在这方面,美国电影《狮子王》、《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等就是典型代表,对这类影片,不仅孩子们看着津津有味,大人们也很喜欢。类似的影片还有《蝙蝠侠》、《蜘蛛侠》、《变形金刚》、《纳尼亚传奇》等,这些电影都不是专为儿童打造的,却能赢得孩子们的青睐。
电影艺术不是教科书,演绎的童话故事更不是说教寓言,一部优秀的作品应该能让成人有更多的人生体察,能让儿童在快乐中想象世界并发现自我。采访中,一位家长对此有精彩的概括:“孩子不需要气泡饮料式的影片,而是需要牛奶营养式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