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人旗 文/摄
今年是长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25周年,同时也是《长城保护条例》出台6周年,作为世界上体量最大的世界文化遗产,目前长城保护状况到底如何?5月12日至20日,本报记者跟随全国政协调研组赴宁夏和内蒙古两地,对此进行了实地调查。
万里长城何处寻:多数百姓不识长城
“要保护长城,首先要解决什么是长城、长城在哪里等基础问题,这样方能避免老百姓因不知情而人为破坏长城的现象出现。”
万里长城的雄伟壮丽是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固有影像。然而,自宁夏至内蒙古一路走来,记者昔日脑海中的长城印象却日渐模糊,没有绵延不绝的巍峨城墙,没有奇美壮观的烽火敌台,有的只是一段段破损的残垣断壁。长城在哪里?这是一路上我们听到最多的疑问。
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如果不是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提醒,恐怕没有人会意识到自己已经脚踩长城了。放眼望去,空旷的草原上,一条高不到1米的土龙状壕堑蜿蜒而去,壕沟面长满了野草,内墙建筑已荡然无存,西侧的一条南北向公路将其从中截为两段——这便是金长城的现状。据王大方介绍,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为抵御蒙古族武装,在其北部边境兴筑界壕和边堡,统称金界壕,又称金长城,除去重复利用的地段外,总长约3000公里,是内蒙古境内现存最长的长城遗址。
35岁的当地牧民敖力直到十几年前才知道自家旁边这个长满草的土墩竟然就是长城。“我们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这土梁旁,谁想到这是长城呀?跟电视里放的北京长城太不一样了。”敖力说,即便现在,他的羊也时常跑上去吃草。
在调查中,这种情况带有一定普遍性。区别于京、冀等地由砖石砌筑的长城,宁夏和内蒙古境内的长城几乎全由黄土夯筑而成,由于年代久远和自然侵蚀,很多夯土或堆土材质的长城已经面目全非,变成一道道或高或低的土梁,历史遗迹并不明显。很多老百姓并不知道自己就住在长城遗址旁。内蒙古分布着赵、秦、汉、隋、金、明等朝代长城1.5万公里,约占中国长城总长度的30%。但2007年自治区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近90%的内蒙古人不知道内蒙古境内有长城。在一些村民眼里,那些几米高的土石墙不像长城,更像是自家的院墙。因此他们往往从长城上取土、取石,用来盖房子,无意中对长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
“要保护长城,首先要解决什么是长城、长城在哪里等基础问题,这样方能避免老百姓因不知情而人为破坏长城的现象出现。”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说,应加强宣传,引导老百姓认识长城,并主动成为长城的护卫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给出的建议是:尽快在长城沿线设立保护标志。“每隔一段就要有一块,上面除了标注长城的年代和名称,还要有其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和重大历史意义的介绍。老百姓只有了解了这些才会对长城产生敬畏之情,才会自觉自愿地去保护长城。”
昔日雄关变路口: 长城保护现状堪忧
长城墙体保存状况总体堪忧,保护较好的比例不足10%,保护情况一般的也只有约20%。
从战国时代修筑的长城算起,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北方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再到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为止,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王朝和诸侯国修建过长城,范围绵延16个省区市。但对大多数人而言,万里长城只是一个模糊概念,何为长城?长城保护现状如何?很少人能真正说得清楚。
位于贺兰山中部的三关口是宁夏与内蒙古的交界处,这里山脉蜿蜒曲折,地形雄奇险峻。明朝统治者为了边防安全,于成化年间在此筑长城设关隘,使其成为古代银川城防的“四险”之一。
然而,该段长城如今已被穿关而过的银川至巴彦浩特高速公路截为南北两段,昔日雄关变成了如今的路口。南端一段城墙被洪水冲开了一个大豁口,豁口后是一个砂石厂,不时有汽车从中通过。尽管遗迹尚十分清晰,但已被风雨侵蚀得千疮百孔,一个个孔洞触目惊心,土墙底部已经被掏空成一条明显的缝隙,岌岌可危。
“墙上的孔洞是自然风化造成的,西北地区气候特殊、昼夜温差大,加上风雪侵蚀,造成这种现象。最严重的是像这样从底部掏空,掏空以后只要雨水一大它就坍塌了。”银川市文物管理处处长李国庆说,这还是三关口长城留存最好的一段。
为摸清家底,2006年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共同启动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工作,2009年公布了明长城墙体总长度为8851.8公里;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超过一万公里。其中,据《长城资源保存程度评价标准》,总长度为8851.8公里的明长城,其中保存较好的仅为513.5公里、保存一般的有1104.4公里、保存较差的1185.4公里、已消失的1961.6公里。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长城墙体保存状况总体堪忧,较好的比例不足10%,一般的只有约20%。
以内蒙古为例,境内大多数长城遗址毁损严重,很多遗址的本体及其附属设施保存状况较差,不少遗址几乎已完全消失。据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测量结果显示,目前内蒙古境内明代长城消失段落为157.515公里,消失长城占内蒙古明长城总长度的1/5。
这样的情景让调研组的专家们唏嘘不已。“现在剩下的长城,在万里长城中已经是微乎其微,一定要尽力保护好。要不然,‘万里长城’真有可能变成‘十里短城’。”张柏充满忧虑地说。
谁在破坏长城: 法人建设性破坏突出 自然损坏无可奈何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长城保护条例》的出台,人为破坏长城的现象得到一定遏制,但自然破坏仍是目前长城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
位于宁夏固原市境内的一段战国秦长城被调研组一致认为是目前保存状况较好的一段长城,墙体残存高度最高达15米,颇有巍峨气势,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中“不到长城非好汉”指的就是该段长城。但据固原市市长白尚成介绍,这段长城因风雨侵蚀、水土流失等自然原因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辟为道路、耕地等人为破坏,倾塌严重。原长200余公里的的遗址现仅存24公里,墙体被银平公路和银武高速截为数段。
目前对长城的破坏有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两种。人为破坏方面主要有取材性破坏、建设性破坏、旅游性破坏和修复性破坏四个方面,其中以法人建设性破坏最为突出,即在城市建设或其他工业、农业、交通等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对长城造成的破坏,在长城沿线各地都很普遍。以呼和浩特为例,2008年5名犯罪嫌疑人动用重型机器挖掘铁矿石,故意损坏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明长城芦梁山段,造成该段长城三段被破坏,最终清水河县人民法院以故意损坏文物罪对该5人做出一审判决,成为全国首例判决的长城违法案件;2009年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坡根底段秦汉长城遭到呼和浩特市科考矿业公司的严重破坏,此事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国务院领导亲自作出批示,要求对犯罪嫌疑人作出严肃处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内蒙古其他地区及宁夏,诸如这样的破坏都曾时有发生。
不过,王大方和宁夏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卫忠均向记者表示,近年来,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长城保护条例》的出台,人为破坏现象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10年前我每天都要主动搜寻区内的工程建设讯息,一旦有工程建设我就要跑去和交通厅谈,要求先调查再修路,避免破坏长城,而这些年工程建设者会主动来找我询问相关情况。”卫忠认为,自然破坏是目前长城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
由于宁夏和内蒙古均处于我国北部,昼夜温差大,风沙、暴雨、大雪、山体滑坡和地震等自然因素对于夯土建筑的长城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如包头市固阳秦长城破损的主因就是1995年的包头地震。而对于野外土质文物的保护,调研组专家均表示目前尚无有效方法,只能对严重破坏的段落进行抢救性加固维修。
经费和人才都是问题:保护初见成效 困难依旧重重
由于长城所经区域大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一些客观因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条例》在地方的落地,其中最大困难在于经费不足和人才匮乏。
万里长城遗址在今天可以分为景区和非景区两类,人们所熟知的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已开放的景区长城加起来不过几百公里,而古长城真正的主体恰恰是那些盘桓在高山峻岭、戈壁荒滩之间无人管理的残垣断壁。从国际范围来看,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是文物保护界面临的一大难题。像长城这样纵横数万里、横跨十几个省区市且全部处于野外的遗址,保护起来更是困难重重。
尽管国务院自1961年起分期分批将山海关、八达岭、嘉峪关等长城段落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长城整体破坏的状况仍日益加剧。2006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长城保护条例》,针对目前我国长城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保护管理措施。国家专门就某一文化遗产颁布专项法规,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从实际情况来看,《条例》的颁布对于长城保护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从近几年宁夏和内蒙古两地人为破坏长城行为明显减少中可以看出。用王大方的话说就是“从此有法可依了,面对长城破坏者时的腰杆能直起来了”。但记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由于长城所经过区域大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一些客观因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条例》在地方的落地,其中最大困难在于经费不足和人才匮乏。
如《条例》规定,“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将长城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但实际情况是,当地政府多数仍面临着诸多民生问题有待解决,根本无能力顾及长城保护。以宁夏固原市为例,该市是革命老区,也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核心区,去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7.98亿元,能分到文物保护上的经费少之又少。在人才方面,加上博物馆等工作人员,全市仅有文保人员120人,其中多数还是“半路出家”,大多不具备专业的文物保护知识和理念。经费和执法力量不足,设备条件落后,给巡查保护带来很大困难。
对此,调研组的很多专家都认为,国家应考虑设立长城保护专项资金,尤其是对经济发展困难地区重点倾斜,满足长城抢救、维修、保护和管理所需。对于人才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建议当地可通过和附近大学合作,对现有文保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其业务素质。
有积极探索 更有迫切呼吁:长城保护期待更多力量参与
“全国文物系统连看大门的都算上不足10万人,仅靠他们保护几万里长城根本不可能,保护长城的根本出路在于全民参与。”
“我到过甘肃和内蒙古境内许多遗址,存留的情况远没有这段好,要知道这段长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能保存得这么完整,具有这样的高度,实在是不容易。”站在固原战国秦长城上,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段清波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张柏更是坦言:“如果长城保护都像固原这样,我们就睡得着觉了。”
尽管经济发展极为困难,固原每年市、县两级财政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文物保护,部分切块用于秦长城保护。固原划定了长城遗址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树立了保护标志说明牌,聘请长城沿线居民作为长城保护义务信息员,每个月给予其一定补贴,负责定期巡查长城,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还对现存较好的长城段落布置刺丝围栏,培植绿化带,既保护了长城,又美化了环境,其做法也得到了调研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内蒙古在保护长城方面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为保护长城、落实责任,自治区在东起呼伦贝尔、西至阿拉善长达数千公里的长城沿线,树立了2000余块长城保护标志,并在长城保护的重点地区设立保护工作站,聘请专兼职保护员200余人;在长城分散分布的草原牧区,发动牧民群众组建了“马背文物保护队”;与长城相邻省份联合成立长城保护委员会,开展联合保护、科研和调查工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吴加安认为,宁夏和内蒙古两地聘请当地居民做义务保护员的做法值得推广。“全国文物系统连看大门的都算上不足10万人,保护几万里的长城根本不可能,保护长城的根本出路在于全民参与。”他说。
“长城保护此前是政府主导,文物一家部门管理。但文物系统是一个弱势部门,在地方尤其是如此。因此靠文物系统一家解决不了问题,希望调动国家各个层面的力量来保护长城。”段清波说,保护长城重要的是要创新目前的体制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黄小同曾经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做过多年的知青,直到这次调查才知道四子王旗境内有长城。他认为,应加强宣传,媒体应多登一些普及性知识性的介绍长城的文章,形成全社会支持保护长城的良好氛围。“继上世纪90年代初的《望长城》之后,进入新世纪,我们能不能再多拍一些深入反映长城保护现状的纪录片,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对长城真实面貌有一个全面了解?”他说。
新闻链接
长城知识有“误区”
由于长期以来宣传上的缺乏和文保意识、知识有待提高,多数国人对长城并不了解,甚至产生许多误区。
误区一:长城最早为秦始皇修建,长达一万多里。
长城最早并非秦始皇修建,而是开始于战国时期的秦、赵、燕三国。历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目前保存较完整的为明长城。据2009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的数据,明长城长度为8851.8公里。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数据将于今年底正式公布。
误区二:长城都是砖石砌筑的。
长城横贯16个省区市,建筑材质,形式以及保护现状方面都不尽相同。北京、河北等地的明长城多为砖石建筑,保存现状较好,其他多个地区如内蒙古和宁夏的长城几乎全为黄土夯筑而成,由于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破坏,很多已经破损或消失。
误区三:长城就是一条“长墙”。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常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
误区四:长城是古代汉民族为抵抗北方少数民族而修建的。
除先秦各诸侯国修筑的长城外,秦以后汉族统治的朝代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只有汉、隋、明三朝,而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修筑长城的则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辽、金等朝代,元代和清代也利用和修筑过少量长城,所以长城是我国各族先民共同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