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 李 洁 实习记者 曹萍波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农民工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长沙市雨花区高桥街道的“新市民服务平台”项目被评为“全国农民工文化建设示范项目”先进单位称号。
在高桥街道辖区内,有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综合批发市场——高桥大市场,它带动了周边运输、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大批农民工来此发展创业。“目 前高桥街道总人口约16万,其中,外来农民工约13万人,占总人口的81.25%。”高桥街道办事处主任李才军说。作为农民工集聚地区,如何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成为关乎高桥街道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课题。
健全文化建设网络
通过不断深入社区、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街道的农民工文化建设实际,高桥街道提出健全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农民工文化建设网络。与此同时,街道将外来务工人员定位为社区 “新居民”,政策导向不断从过去的“管理流动人口”向“服务‘新居民’”转变,促进城市老居民与“新居民”全面融合。
据李才军介绍,高桥街道成立了农民工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分析本辖区内农民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出台文化建设方案,还明确了各用工单位的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同时,街道还在一些大型单位设立了农民工教育管理服务站,把各单位的会议室、食堂、活动室或施工现场等作为培训地,配置黑板、桌椅、电视机、DVD等基本教学设备,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开展安全知识、法律法规、文明礼仪、社会公德、操作技能等多方面的文化培训。以此加大农民工文化建设力度,让农民工与市民共享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和改革发展成果。
在文化建设网络的基础上,高桥街道为不同农民工群体设计了不同的活动载体,实施灵活多样的评比手段,采取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活动与评比相结合等的方式,增强农民工文化建设的生命力,推进农民工文化服务不断深入。
打造特色服务平台
在农民工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桥街道创新性地打造了几大特色文化服务平台。
2007年7月,经过深入调查和认真筹划,一个主要为外来投资兴业的企业家、经营业主和务工人员提供素质培训、就业指导、生活服务、维权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为青年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提供帮助的平台——“他乡美”新市民俱乐部在高桥街道怡园社区挂牌成立。俱乐部成立以来,免费为农民工提供实用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项目,并帮助农民工掌握了电脑操作等多项工作技能,帮助他们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高桥街道还充分挖掘社区内部资源,组织各社区开展了“图书漂流岛”活动。在“图书漂流岛”,农民工不花一分钱、无需借书证、不用付押金,只要做简单登记就可以读到自己喜爱的图书。阅读后还可以把自己的读书感想或心得体会写在纸条上,夹附在书中一起归还,与下一位读到此书的人共同分享感受。日前,最新一期的“图书漂流岛”活动在高桥大市场启动,为确保此次参加漂流的图书贴近市场经营户的工作和生活,街道相关负责人与区图书馆取得联系,调集了数百册经营管理类图书充实到活动中。
“商圈党校(夜校)”是高桥街道的又一特色农民工文化服务平台。街道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聘请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来街道为农民工讲课。采取“商圈党校走下去,民工朋友请上来”的形式,利用农民工的业余时间,把教学课堂送到市场、非公企业和建筑工地,并将授课内容收集整理成册,作为农民工文化教育培训教材。为了及时了解农民工的培训需求,街道还多次下发问卷调查、深入农民工中走访,积极探索“菜单式”培训,形成“报课——备课——上课”的培训格局,确保学习形式“人人对口”,学习效果“有目共睹”。
提供贴近生活的产品
“为农民工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符合实际,贴近他们的生产生活。”李才军说。
加强就业所需的文化素质培训。以“他乡美”新市民俱乐部为例,俱乐部把青年农民工素质教育和法制教育纳入到“素质工程”实施计划中,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常抓不懈。他们为社区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办理了服务卡,凡持卡者均可免费享受实用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从益阳南县来长沙务工的高三元在俱乐部的鼓励和帮助下,从最初的街边小贩做起,现在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门店,还购了房,成为高桥街道农民工“白手起家”的典范。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