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震萍
历史悠久的湖之酒又称醽醁酒,是湖南衡阳市传统古酒、贡酒,衡阳因此号称醽醁之乡。
在辞海中,醽醁二字均是中国古代美酒的名称。晋代大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中即有“飞轻轩而酌醽醁”的名句,唐太宗以醽醁酒赏赐丞相魏征,并赠诗一首:“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晋代诗人张载、三国大将张飞等都留下了与醽醁酒的佳话。清朝出版的《一统志》证实该酒产于衡阳市酃湖乡:“酃湖在衡阳县东,水可酿酒,名醽醁酒。”因此,醽醁酒为衡阳特有的酒,推算起来,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世界日报》在“中国酒香三千年”一文中,专笔提到酃渌酒是世界上的上等美酒。
衡阳的黄酒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辉煌过,曾站在全国黄酒业的最高领奖台上。那时衡阳黄酒可以与绍兴酒三分天下、平分秋色。湘南酒厂“黄龙玉液”湖之酒曾获省优、部优,于1988年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产品包装获得“世界之星”的荣誉称号,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南非等国家,并大受欢迎,这在当时是中国酒业的殊荣。
但衡阳湖之酒蜚声世界后不久,便遭遇了劫数。许多商贩为追求经济利益,制假贩假,用甜蜜素、色素、酒精和水勾兑的低价伪湖之酒充斥市场,其口感、色泽、气味已经与湖之酒相距甚远。湖之酒的良好声誉严重受损。
而伴随着酒业市场的放开、商品经济的逐步建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衡阳黄酒业逐渐走了下坡路。
聊以自慰的是,如今在衡阳还有一群人,对酃醁酒倾注了深厚的情感,他们期待酃醁酒再度成为衡阳人民的骄傲。
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武汉大学微生物专业的张建国老人,原衡阳啤酒厂的第一任厂长兼书记,是衡阳酒界当之无愧的元老。老人说起衡阳酃醁酒的历史和文化,谈到酃醁酒的现状,不禁连声说道:“太可惜,太可惜!”老人至今仍孜孜不倦地努力于酃醁酒生产工艺的复原和改良,希望能够“十年酿就一坛湖之酒”。
湘南酒厂老厂长刘谋彩,在湘南酒厂改制后,果断南下,游学取经。2003年,他将在深圳工作10年挣得的几百万元,全部投入了他难以割舍的黄酒业。目前虽然走得很艰难,可老厂长坚定地说:“这不算什么,如果我能看到衡阳黄酒重新兴起,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据初步了解,如今衡阳以黄酒当家的酒业公司,规模稍大有上10家,规模小的,有几十家,但没有一家是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
2003年,湖南古越楼台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仅仅过了几年时间,发展壮大成拥有年产2万吨黄酒的现代企业,成为全国黄酒界最大的“一匹黑马”。 被湖南省政府定位为湖南黄酒研发生产基地,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遗憾的是,“古越楼台”前年底上市之际遭遇“滑铁卢”,这对湖南黄酒业也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更让人浩叹的是,在不少衡阳人看来,白酒喝的是热情,啤酒喝的是豪气,葡萄酒喝的是情调,而喝黄酒,似乎喝不出味道。甚至有不少衡阳人误以为黄酒的用途只是做“醉虾”用的调料,根本不能用来喝……
由此可以看出,黄酒的定位是多么地模糊不清,这个问题不达成共识,消费者必然无从选择,黄酒也将难以普及。尽管黄酒生产企业给产品贴上了“绿色、营养、保健”等功能标签,但是这个“功能”是否可以作为黄酒的准确定位,如何通过有效的传播与消费者形成共鸣,仍然值得业内人士深入探讨。
衡阳是黄酒的发源地,但其在业界的地位却远不如浙江绍兴,甚至不如本省岳阳的“胜景山河”,衡阳黄酒应该有所作为!
但酿酒毕竟是门博大精深的技术。湖之酒属甜型黄酒、发酵酒,选料精细,工艺严密,祖传秘方制出,传统工艺酿造。湖之酒的米、水、曲三大要素,酒内所含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26种氨基酸,得靠严格的材料选用和工艺,精确的配比和酒浸蒸、发酵、过滤,方能“备味滋和、体色醇清”。衡阳黄酒的口感、知名度及覆盖人群,依然面对的是一个严峻的局面。
黄酒虽然在近年发展较快,但从全国市场发展状况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消费者还没有对它建立初步的认知。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酒种之一,由于长期以来局限于地区性市场(主要在江、浙、沪等地),使黄酒未能走向全国,市场规模也一直没有突破性增长,即使一些黄酒品牌通过努力走出了“家门”却没有市场,常常处于进退两难的纠结局面。
如何扩大衡阳黄酒的知名度与影响度,增加人们对黄酒的了解与认知,改造并提高黄酒的酿造工艺,使黄酒迎头赶上啤酒、红酒的发展势头,让衡阳成为真正中国黄酒的发源地与圣地,值得衡阳人思考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