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湖湘文化·人物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贺京沙:字可以替代我的眼睛
文化需要“熬一熬”




 中国文化报 >  2012-05-30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贺京沙:字可以替代我的眼睛

    贺京沙总是说他受益于湖湘文化的熏陶与洗礼

    本报驻湖南记者  陈  清   王  伟 

    “今天的书法家与作品已经很难超越古人,但通过形式上的创新让作品保存50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就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人生最大的价值。”2012年4月底的一天,记者陪同完成《南岳赋》书法刊刻勒石的湘籍书法艺术家贺京沙先生从南岳衡山返回长沙,在车上进行了一番关于内心艺术追求的对话。

    2011年6月,美中商业协会(USCN)主办的美中商业交流论坛暨首届“美中特殊贡献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10位在美中两国外交、经济、艺术、文化、传媒、制造、营销、创意等领域中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士受到表彰。颁奖台上,与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等世界名人一起荣获“美中特殊贡献奖”荣誉的一位湖南人,就是贺京沙。

    闭关四年, 炼就书法的鲜明个性

    贺京沙,1959年出生于湖南长沙,8岁即开始练字。他15岁下乡当知青,回城后在湖南长沙市烈士公园任美工,兼搞文学创作。上个世纪80年代,创作成绩优异的贺京沙被保送到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当年湖南仅有两个保送名额,他能成为其中之一,天赋与勤奋是成功的基础。

    毕业后被分回湖南不到一年的贺京沙,不甘平庸的生活,南下深圳,分别担任过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等职务。在拥有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和广阔的人脉关系后,贺京沙又投身商海,成为特区的首批拓荒者。他善于经营,勇于创新,曾先后被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聘为总裁和高级董事,成为粤商圈子里一位很有才情的湘商代表。有了足够的物质基础,贺京沙再次华丽转身,重新操起笔墨,去追寻“只可会与意,难向众人言”的中华传统四艺中的精髓与意境。

    复杂的人生阅历,让贺京沙被外界冠以了“文学家”“文物鉴定家”“企业家”“书法家”“画家”“资深媒体人”等多种头衔,但是对于经历了人生跌宕起伏的贺京沙来说,他最珍视还是“书法家”这个称号。

    如果不是老将军谷善庆,贺京沙或许还在商界拼杀。

    如今已经在书法界自成一家的贺京沙依然记得那改变自己一生的一幕。有一天,老将军谷善庆正在练字,贺京沙在一旁观看。将军写罢,兴致不减,说道:“京沙,你也来写几个字。”贺京沙提笔写字,赢得了将军的夸奖,他说:中国不缺生意人,但个性鲜明的当代书法家并不多,你应该做书法家。

    一言点醒梦中人,迷茫的贺京沙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找回最初的梦。多年的商界打拼已让贺京沙厌倦了那种喧嚣的生活,年轻时因为现实而被搁浅的梦想,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他的心灵。   

    2005年,他毅然离开家乡,撇下千万家产,辞掉年薪百万的工作,瞒着家人,告别朋友,只身一人去了沈阳。

    这一走就是4年。在陌生的城市,贺京沙每天穿梭在新华书店、图书馆和自己租住的酒店。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晨练一小时,吮笔拭砚习字两小时,早餐后去博物馆或图书馆看书、练字、潜心读帖,日复一日,不和别人联络。这种自甘寂寞,心无旁骛,让磨砺书法技艺的贺京沙忘却了人间烟火。4年里,他专心致志,物我两忘,几乎读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名家的帖,临习、消化帖中的每一个字。

    中国道家讲究阴阳平衡,闭关4年,贺京沙领悟到:艺术就是遵循大法度之后的一种背叛,书法即是把力透纸背与灵动飘逸在每一个字里融合。“似我者死,学我者生”这句出自著名湘籍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之口的经典语录给贺京沙以深刻的启示。

    创新突破, “贺氏道元体”水到渠成

    从8岁开始练习书法,算起来,贺京沙书法习字时间已达40多年,

    学习书法传统的方式是临帖,但富于创新的贺京沙却不拘泥于此,一心寻找突破方式。他想:那些有骨感的柳字体,似乎缺乏灵动和飘逸;柔美的狂草,却又缺乏刚劲的骨感,我要怎样才能把字写得既有骨感又飘逸呢?

    贺京沙开始用经营企业的方式“经营”书法,他潜心研究书法大家的字体结构,通过集大成的手段形成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他向记者讲述:“我采用信息论进行调查,取众家之长;用方法论研究各家字形结构,并寻求它们的统一;我用控制论的思想谋篇布局,将中国道家思想融入其中。让刚劲与柔美结合,增强整体视觉刺激和感染力。”

    经常出游大江南北的贺京沙,览名山大川,阅古今文物,观楼堂馆所。虽读帖多于临帖,意临多于实临,但他钻研至深,浸淫其中。他常常会为一个字的另一种写法花上几天时间,跑上几千里路,专程去该字的碑帖前观摩学习。他不是泛泛博览,而是反复咀嚼琢磨,怎样才能得其神而不袭其貌。

    他读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观摩字体内圆的优美笔势;他临怀素的《小草千字文》,是练起伏变化的线条布局;他习黄庭坚的《争诸上座帖》,是学横竖笔画对接的精巧。从南宋皇帝赵构的行书中,他学会了简化笔法;在孙过庭、文征明的书法里,他吸取结构上的养料,对美的追求到了无以附加的程度;观摩启功先生的体,他学到了结字的某种方式。这个长沙烈士公园的前美工,这个曾经商海的文学青年,孜孜以求,功力大进。方寸宣纸,成为他挥洒才情的领地;一支狼毫,寄寓他的千古忧思与向往。

    于是,他的字,有楷书的横平、竖直,有隶书的内圆,魏碑的外方,行草的结构,金文的“挑”,每一笔,都能寻到传统,找到根基,有时还能找到甲骨文的元素。每一字,每一篇,又自成一体,一幅字中字形结构都有不同。这就是独一无二的“贺氏道元体”,源于法而大于法。

    贺京沙的字因为“外圆内方”“一阴一阳”具有经文特色,看着让人沉静,被书法界称为“贺氏道元体”。但他总谦逊地说:“我只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哪敢妄称‘体’?”

    他的作品集《京沙问墨》,收录了一些馈赠友人的作品。湖南实力派书法家杨海泉评价贺京沙:遵于法度而不泥于法,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品得出书家不凡的艺术追求。

    创新无定法,别出心裁不逾矩。贺京沙说:“我的字,就是拿来古今书法大家最好看的字、笔画、偏旁部首,然后统一风格,解决好横平竖直、内圆外方和全篇布局问题,尤其是在刚柔相济、骨感和飘逸统一方面处理好和谐美观的问题。”

    厚积薄发, 被外界誉为“国礼大师”

    2009年2月,贺京沙闭关4年刚出山,就接到美中贸易发展协会副会长的电话,邀其创作《奥巴马总统就任总统演说词》汉字书法长卷。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当人们纷纷踏上归乡之路,准备举家团圆之时,贺京沙一个人在大连的一家宾馆中,关闭了所有的通讯工具,足不出户,构思疾书。每天10多个小时连续奋战了3天,终于完成了长达28米、高2米的巨幅书法作品。如今,这部书法长卷已由美中贸易发展协会呈交给奥巴马总统,为美国白宫所收藏,并在美国各州巡回展出。

    一时间,贺京沙的“贺氏道元体”声名鹊起,被称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秘密武器”, 成为政界及社会名流的“宠儿”, 更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洛阳纸贵”。

    同年2月,他又书写了《温家宝总理诗词——仰望星空大卷》,被有关部门永久收藏;7月,应国台办邀请,他创作《岳阳楼记》汉字书法长卷,作为特别礼物送给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10月,受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贺京沙创作《龟虽寿》及《以邻为善》两幅作品,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以及当时任首相的鸠山由纪夫。这几年,贺京沙的作品还由外交部门赠送给泰国国王、新加坡总统及巴菲特、洛克菲勒等世界政商名人。

    2010年8月,李肇星出访日本,将其作品赠送给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9月,中国外交代表团再次访问日本时,又将其3幅作品分别赠送给菅直人、前原诚司和江田五月。2011年8月,潘基文为贺京沙题词,称“京沙先生是中国,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人民艺术家”。

    自强不息、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洗礼开启了他的思路;野火湖湘、霸蛮之邦,是湖南人的血性和坚韧给了他前行的勇气。 

    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贺京沙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加浓烈,他开始将越来越多的笔触放在牵挂的故乡。

    应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的邀请,贺京沙多次为湖南的高速公路、桥梁、隧道等题名题字,比如洞庭湖上的3座大桥、湘西矮寨悬索大桥等等,可以说他的笔墨真正连接了三湘四水。最近,刚刚完成大型石刻《长白山颂》后,又在湖南衡山完成了《衡山赋》。此石刻现已立于衡山南天门。其后,他赶赴河北唐山,完成了市中心广场中的大型石刻《丹凤朝阳铭》。他说:“能为祖国和家乡尽份力,是我的荣幸,也是祖国和家乡对游子最大的褒奖。假如哪一天我不在了,这些字就像我的眼睛一样,可以替代我继续关注这片神圣土地的变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