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为孩子们送上文化大餐
把舞台搭在田间工厂
刘忠德同志生平
儿童图画书:仍是引进版的天下
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20%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5-3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童图画书:仍是引进版的天下
国产原创成分少阅读推广需要耐心

    本报记者  屈  菡  张晓楠

    临近“六一”儿童节,很多书店的少儿区里又热闹了起来。近日在北京海淀图书大厦,记者看到不少孩子和家长被图画书所吸引。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配以插图的图书和以图画注解文字的连环画,现代出版意义上的图画书特指一类叫“绘本”的图书,内容涉及文学、科普、益智等。在图画书中,图画本身就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在多数书店里,数量最多、最受读者青睐的是从国外引进的图画书,而国内图画书则难以媲美。

    引进版约占90%

    “现在的儿童图画书市场绝对是引进版的天下,约占90%。”做儿童图画书多年的明天出版社副总编辑刘蕾说。

    图画书进入中国始于21世纪初。2003年,明天出版社出版了第一套图画书,那是瑞士作者莫尼克的益智图画书《小老鼠无字书》,一共8本,书里没有一个字,只有主人公小老鼠在游戏。当时,大家的反应很冷淡,甚至遭到了退货。很多人质疑:图画书怎么读,没有字还叫书吗?到了2008年,社会对图画书的认知才有较大改善,销量有了大幅提高,之后几年,情况越来越好。

    目前的图画书市场,引进图画书和国内原创的比例严重失衡。对于国内出版社而言,引进图画书是现成的,只需通过版权贸易,很快就可以制作推出,运作周期较短。而原创图画书,需要从寻找故事的种子开始做起,有了脚本还得慢慢打磨,然后再去约画稿,这个周期相对较长。

    “我们从2008年开始制作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一套图画书,到现在还没有做完,只陆续推出6本。”刘蕾说。在营销方面,出版社也愿意把更多财力和精力放在进口图画书上,因为进口图画书的市场更有保障,而本土原创的图画书做起来较难。“长期以来,很多出版社都不愿意做原创,认为吃力不讨好。但这两年情况好多了,大家意识到做图画书不能只顾赚钱,还要提高本土原创的水准。”刘蕾说。

    尽管如此,图画书的质量还是良莠不齐。出版界有种说法,认为图画书是出版市场的最后一块蛋糕,因此专业和非专业的出版社对国内外的图画书资源争夺非常激烈。这种过度关注给市场带来一些不健康因素,以致好的和差的都推向了市场。

    国产原创成分少

    “女儿从小就喜欢图画书,一岁的时候爱听日本的《小波系列》,上了幼儿园后爱上了美国的《巴巴爸爸》,最近在看美国李奥尼的系列图画书。孩子们遇到喜欢的,就会让家长不停地讲。”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王志庚对图画书有更切身的感受。

    国内缺乏经典的图画书,多数是从国外引进,学术界也在反思,是让我们的孩子喝牛奶吃面包长大呢,还是吃馒头喝粥长大呢?“原创图画书虽有提高,但与引进图画书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王志庚说,近几年,国内图画书发展很快,每年都有三四千种新品,但是仅从形式设计、出版印刷工艺上与国外相比,也仍有欠缺。比如纸张、材料、形状的选择,国外有很多立体书、玩具书,甚至是带香味的书,形式更加活泼,互动性比较强,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从内容方面看,国内图画书原创成分少、模仿痕迹多。“图画书不能总是三字经、司马光、乌鸦喝水,应该创新内容。其实有很多东西都可以反映到图画书中,比如环境、粮食问题以及关爱朋友、分享快乐等话题。”王志庚说,国内有本图画书《门》,讲的是独生子的故事,楼上叔叔的衣服掉在了小朋友家的阳台上,听着“不要给陌生人开门”长大的孩子经过一番内心争斗,还是帮叔叔解决了问题。“这就是好的题材。”王志庚说。

    “在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里,进口图画书和国内图画书的比例是4∶6,从图书馆工作者的角度来讲,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好的原创图画书。”王志庚表示。

    阅读推广需要耐心

    “今年是图画书的开创者——《彼得兔》诞生110周年。英国在1902年出版了《彼得兔》,到现在还是非常受欢迎。而我国到2002年都没有值得骄傲的图画书。” 图画书推广人阿甲说。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认为,日本战后教育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图画书。“这句话强调了图画书与儿童教育的密切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图画书改变了成年人对儿童的认识,就是把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这才是创作的出发点。”阿甲解释说,一些国外的经典图画书,不仅是故事好、图画好,更主要的是作者把儿童看成一个很特别的人,一个可以给成年人世界带来启发的个体。简单地说,图画书带来的教育观是,尊重儿童的独特性,让他们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在大城市,近几年图画书的普及越来越快了,但是对于二三线城市以及乡村来说,还有巨大的空白。这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关系,因为即使在发达国家,好的图画书也属于文化的奢侈品。图画书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比如可以通过公共图书馆、学校、幼儿园等,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和喜爱图画书。”阿甲说。

    “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大陆开始有人尝试创作图画书,但真正作为产品进行创作、出版和销售,是从2002年开始的。”阿甲说,台湾的图画书走得更早、更远,比如陈致元的作品《一个不能没有礼物的日子》、《小鱼散步》、《阿迪和朱莉》等影响力就很大。现在大陆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好的图画书,比如《团圆》被《纽约时报》评为2011年最佳儿童图画书。“这说明我们的图画书有生机和潜力,但还需要很漫长的准备,需要耐心。”阿甲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