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饥饿游戏》六月登陆内地IMAX
国产动画影片“六一”展映中华世纪坛
郭小橹影展在京举办
电视剧《刘伯承元帅》杀青
一次漫画英雄和明星的打包出售
从戛纳、奥斯卡看中国艺术电影往何处去




 中国文化报 >  2012-05-3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产动画影片“六一”展映中华世纪坛

    电影《王家坝》剧照

    本报记者   胡  芳

    5月19日,反映淮河抗洪题材的电影《王家坝》在北京首映。

    《王家坝》以2003年淮河抗洪抢险为背景,以王家坝地区的百姓生活为原型,以当地的文化、民俗、人文情怀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情节设置、矛盾冲突,讲述了以水生为代表的新一代王家坝年轻人的奋斗经历和思想情怀,以及他们在抗洪抢险时,对淮河沿岸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对家乡的挚爱坚守。

    “舍小家顾大家”感天动地

    电影以上海到王家坝调研的女医生周淑云的视角,通过一个外乡人的眼睛去还原一个真实的王家坝。片中反映了沿淮儿女特别是蒙洼地区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精神面貌,展现了“舍小家顾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它将关注点落在当地群众的真实生活中,并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用朴实的镜头语言刻画出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王家坝精神。

    影片由中共阜阳市委宣传部、黄山书社联合摄制,安徽阜阳欧苏影视制作有限责任公司、安徽亚施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中影集团导演张冀平执导,盛心钰编剧,任天野、袁志博、李心敏、贺刚、郑敏等主演。该片是反映阜阳城市精神的一部文艺力作,与阜阳市之前拍摄的电影《农民工》形成姊妹篇,是阜阳“两种精神”的展示。

    王家坝位于淮河中上游分界处,被称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这里不但有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还有库容7.5亿立方米的淮河蒙洼蓄洪区,在淮河防汛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1953年建闸以来的12个洪水年份里,王家坝共开闸蓄洪15次,蓄洪区内近16万人口因蓄洪而反复迁徙,1.18万亩耕地反复化为一片汪洋。

    2010年7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阜阳检查指导淮河防汛抗洪工作时,高度概括了王家坝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

    感动,不因悲壮而是淡定

    对于参演影片的演员而言,王家坝人的生活距离他们十分遥远,一开始,他们很好奇,到底是怎样的心理,支撑着王家坝人度过一次次失去家园的痛楚。而对王家坝的了解与感情,也随着拍摄过程与日俱增。

    主演任天野是第一次出演农村题材的影片,这位生在东北的“水生”从未经历过洪水,当初拿到剧本,他十分震撼,“没想到蓄洪区的父老乡亲过着这样的生活”。

    去年6月,影片正式开始摄制,酷暑加上蚊虫叮咬,任天野突发急性肠炎,但他白天坚持拍摄,晚上坐车进城打点滴,硬撑了一个多月。

    袁志博也表示,自己之前也不明白王家坝人为什么能这么淡定地面对灾难,“去到那里,才发现一切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悲壮,对于当地人来说这些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很淡定地接受一切,这种生活态度也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小情感”层层推进 润物无声

    专家学者对影片《王家坝》以小见大的表现方式予以肯定,认为影片因真实而感人,称赞影片将关注点落在当地群众的真实生活中,以小见大地体现了王家坝精神。

    “客观地说,当代主旋律题材影片,非常容易流于平庸。当代题材,人们的认识还不那么深刻,塑造有特色、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难乎其难。因此电影的主创人员必须要更加细致地剖析生活,更加科学地提炼素材,更加艺术地组织素材,一部主旋律题材电影的成功,凝聚了政治主体、艺术主体、思想主体的集体智慧。”安徽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副主席、秘书长童加勃说,“《王家坝》把分洪抗洪的故事作为背景处理,把王家坝人民的日常生活推向前台,反映了特殊自然人文条件下人们的特殊生活状态和特殊精神面貌。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数年艰辛劳作,可能在旦夕之间毁于无形。电影中人性和现实的纠葛,贫穷和创造的拼搏,使得影片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和润物无声的思想激励价值。”

    安徽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理事、文摘周刊报社主编费英凡表示,影片叙事无论大离大合还是小聚小散,都以真情实感为铺垫,镜头语言简约而不繁复。有观众看至一半,会感到故事情感铺展得有些拖沓,认为直到暴雨来袭之时才到了高潮,孰不知,影片前半段的舒缓节奏正是编导的匠心所在,那些“小情感”的层层推进,其实反复地在探讨放弃与获得,影片主人公在经过命运波折的历练后,开始重新审视人生,感悟幸福,获得了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