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永安
“从学会初创办公室设在首任会长潘絜兹先生的家中,到2008年成为经民政部正式批准、中国文联领导下的国家一级社团,再到如今学会迁址中国测绘大厦,中国工笔画学会的发展迎来了崭新的局面。”5月20日,中国工笔画学会迁址揭牌仪式上,代会长冯大中如此感慨。闻世震、石宗源等老同志以及刘大为、吴长江等美术界领导、名家纷纷前来祝贺,一些企业家也为学会发展捐资相助。
一个美术专业学会迁址办公,为何有这么多人关心?是什么让冯大中如此感慨?当代中国工笔画面临着哪些问题?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冯大中。
问:中国工笔画学会成立25年来,有许多名家参与其中,学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冯大中:中国工笔画学会初创于1987年,当时,在迟浩田将军的支持下,由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工笔画大师潘絜兹与林凡、蒋采苹、陈白一、徐启雄、刘文西、喻继高、刘大为等先生倡议发起。潘絜兹先生是首任会长,2007年至2012年,林凡先生担任会长。我于2012年初经学会选举担任代会长。25年来,任过副会长的工笔画名家有刘大为、何家英、徐启雄、喻继高、刘文西、陈白一等多位先生。中国工笔画学会发展到今天十分不易,由于许多朋友和艺术家积极相助、热心奔走,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问:工笔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其他画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您一直坚持创作工笔画的动力是什么?
冯大中:工笔绘画作为世界具象艺术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中国画象征性、符号化的特点,还具有西方写实性绘画的基因。正如齐白石老人所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常人所认为的工笔绘画的“像”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它是艺术家高度概括的结果。而与大写意作品相较,工笔绘画则更精于状物传情。
选择某一种绘画形式作为创作载体主要取决于艺术家的秉性和心境。对生命的体悟与关怀应尽力体现在作品中,从我的山水成名作《苏醒》到近些年最为满意的工笔作品《天地玄黄》无不这样。而要将生命的存在刻画到“尽精微”的境界,工笔无疑是一种最佳方式。不论技法怎样,只要画家所呈现的物象能让观者感受到“尽精微”——情感的“精微”以及技法的“精微”,那就是一张精美的工笔作品。
问:工笔画是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但整体而言,当代工笔画在艺术市场上却不如其他画种活跃,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冯大中: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首先,工笔作品的创作特点决定它的数量低于其他画种,市场上流通的工笔作品自然就少之又少。其次,作品数量稀少决定它不具备被炒作的特点,谁会炒作自己收藏很少的作品呢?同时不能将工笔孤立为一个特殊画种,要将其看作具象艺术的一元,而具象艺术一直在市场上占有重要席位。不排除一些逐利之徒混淆视听,让市场对工笔绘画产生误解。但即使这样,在艺术市场上表现抢眼、独领风骚的工笔作品也比比皆是。
问:有人认为当代人创作的工笔画沿袭传统,但缺少古代工笔绘画的神韵,也有人认为工笔画需要在观念、技法等方面有所创新,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冯大中:古今工笔画各有千秋。在人物画题材、翎毛题材、当代题材上,现在工笔画家的成就远高于古人。但在界画楼台、青绿山水、花鸟等题材上,古人又有今人所不逮之处。以人物画为例,具象艺术写生技法的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都使得当代绘画的创作具备了古人所无法企及的条件,为艺术的突破提供了可能。与工笔绘画的顶峰时代北宋相比,当代相对创作人数以及质量处于下风,但我们的丰富性又是古人所无法想象的。现在问题不仅是缺少创新,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属于这个时代的观察方法与再现方法,宋人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在这样的思想下,他们以尽精微的态度去体悟与呈现,并应运而生了与之匹配的技法。今天在工笔画创作中又应提出怎样的思想呢?这值得思考。
问:据您了解,目前中国工笔画创作群体有多大,青年画家的创作状态如何?
冯大中:中国工笔画学会现在有注册会员983名,会员单位3个,社会上从事工笔画创作的人还要远远大于这个数量,可能数倍也不止,其中也不乏大家、名家。目前,青年画家大多借鉴画廊的运作方式使自己的作品进入一级市场,在今后的展览中,学会将设立奖项以鼓励青年人创作,在学会的刊物中也将加大对于青年艺术家的介绍,并将他们中的佼佼者吸收进学会的领导团队中。
问:就任中国工笔画学会代会长后,您提出要积极宣传中国工笔画,将采取哪些措施?
冯大中:工笔绘画在青年学子中的被关注度远低于西方具象艺术。这其中既要考虑到西方文化紧贴时代的优点这一因素,但也不能忽略近百年来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的影响。中国工笔画学会要积极借用媒体资源,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一传统绘画形式,喜欢它,学习它,传播它。同时也让那些为中国工笔画发展做出贡献的前辈大家为更多人所知、所念。
中国工笔画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学术期刊,这不利于系统化地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传播。筹备中的《中国工笔》将为工笔画界的理论研究及交流提供一个平台。
问:您认为当前工笔画创作的最大问题和困难是什么?
冯大中:工笔绘画创作面对最大的问题,一是创作题材上出现程式化倾向,以名家作品或者获奖作品为摹本,对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专注不够。二是在风格样式上求新、求变的同时,忽略了对深入刻画能力的培养。当前,中国工笔画青年创作力量储备不足,工笔画创作还未形成梯队化的发展,这些都需要着手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