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生死依托》:讴歌生命平等 礼赞生命尊严




 中国文化报 >  2012-06-19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死依托》:讴歌生命平等 礼赞生命尊严

    《生死依托》剧照

    《生死依托》剧照

    编者按: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从5月7日至29日播出内蒙古多家单位精心打造的农村合作医疗题材的31集电视剧《生死依托》,引起强烈反响。国内不乏大量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但是反映医疗改革的作品并不多。《生死依托》将主题直指农村牧区医疗改革,反映了内蒙古乃至全国医疗改革30年的发展历程,是电视剧创作的一次大胆尝试。

    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十分重视《生死依托》的播出以及播出后的反响,委托本报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在京召开的《生死依托》座谈会上有关专家学者就《生死依托》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发言给予刊登。专家学者的发言由《生死依托》剧组根据录音整理。

    八亿农民平等生命权利和尊严的激情讴歌

    李  准(著名文艺评论家)

    电视剧《生死依托》通过对年轻女医生山丹人生选择的描绘和表现,满怀深情地呼唤维护农民兄弟平等的生命权利和生命尊严,激情讴歌改革开放和新农合的发展在维护农民平等生命权利和生命尊严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第一次从这一独特视角唱响了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在深深打动观众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深入思考。

    通过山丹为农村青年受到超市搜身而起诉超市和保安;山丹为主任医生刘德伦拒绝给农民赵金福动急性阑尾炎手术而与之争辩;山丹和张富为刘德伦为给高老板检查身体,拒绝给危重农民病人治疗导致其死亡而起诉中山医院;刘德伦拒绝给宫外孕农妇作手术,导致山丹第一次做手术后晕倒;马医生劝阻中山医院院长王天明带病指导山丹远程手术抢救青山村村主任赵春来等极富真实感的情节,尖锐地批判了把人的生命权利分成若干等,视农民为“贱命”,抨击了个别医生良心的丑恶,形象地向我们宣告了农民生命权利的平等,他们的权利不比任何人少,他们的尊严不容践踏!

    该剧通过“青山村全体村民捐钱供山丹上青北医学院”“春来爹病重全村出钱为他买药”“新农合每人交5元钱即可检查身体”“中山医院与青山乡卫生院建立一对一帮扶”“市医院下乡巡回医疗制度”“提高门诊统筹,扩大受益面,政府出大头加大对新农合的投入”“给牧民小姑娘托娅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政策性优惠”“远程同步手术抢救赵春来”等这些故事的描写,有力地揭示出:只有在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做到保证农民在医疗中的平等生命权利,只有在改革开放的发展中才能更好地维护广大农民的生命尊严。维护生命尊严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也不仅仅是一种信念,更多的需要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需要行动,这一点也非常感动人。

    剧中没有明星大腕,没有豪华选景,没有眼花缭乱的画面,有的只是真情和质朴,是对农民的热爱,是站在农民之中为他们大声疾呼。

    诸如,娜仁为落户青山村,寻找山丹亲生父亲而献出自己赖以维持生计的羊群;为报答乡亲给爹治病,春来放弃上学回村给大家拉水,带领全村办工厂致富;山丹放弃出国机会留下来照顾手术后的养母娜仁,下到乡卫生院尽心竭力地为乡亲们治病防病、为改变农村落后医疗卫生状况奔走呼号,让王大伟律师帮助大旺讨回打工的工资,危急中为赵秋来妻子做宫外孕手术,主动为王天明输血……这些情节真实感人,散布着来自生命深处的力量。

    真实是《生死依托》感动观众的关键

    詹新华(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副总编)

    看过《生死依托》,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这是一部农村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贴近农村生活,贴近新农合实际,贴近农村群众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比较完美统一,引导力、影响力、传播力俱佳的剧作。

    剧中表现的亲情、爱情、友情,同学情、同志情很真实,很多地方都让人忍不住落泪。剧中表现出来的乡情也是很重要的内容,剧中众多人物和农民之间的浓浓的真情,主人公山丹与生她养她支持她的青山村农民之间的感情堪比亲情,这样深厚的感情使得山丹的每一场戏都是那么真实自然。

    剧中女主人公的养母娜仁的死,两个花季少年无奈的凋零,这些悲剧仍然在生活中不断上演。这部戏以农村医改为背景,以鄂尔多斯新农合的实践为素材,让我们看到党和政府对医改的决策。从青山卫生院的发展变化,还有如对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治疗等,我们看到的是希望。不仅仅是希望,这部剧对全国各地来讲也是一个经验推广和示范。

    《生死依托》艺术化地表现了亿万农民群众与医务工作者,与党和政府这种生死相依相托的血脉联系,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我觉得有三点很值得肯定。

    首先,创作的立场和视角把握得很准确,看了这部剧我们都能深切感受到编剧始终是站在关注农民权益的立场上,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用农民的视角来展现农村医改的重大壮举。我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不断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不但赋予农民以市民待遇,而且在生命和健康面前平等地对待农民。这部剧先行一步,这种为农民权益热情呼喊,满足和尊重农民愿景的创作态度和立场,是这部农村题材电视剧成功的重要因素。

    其次,直面现实,深度表达。作为一部农村医改剧,面对丰富复杂的农村生活,艰难的改革进程,没有回避矛盾和问题。正是创作者秉承现实主义精神,用平民化的视角和叙述方式,来表现破解医改难题,使得整个作品有深度,成为一部为时代解惑的优秀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作品。

    第三,剧情精彩,表演精湛。《生死依托》是一部农村医改主题剧,但该剧没有简单地图解医改政策,故事情节发展常常超出观众预料,但大多又在情理之中。

    重建社会公共信任的一部好戏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生死依托》是一部非常精彩、感人的弘扬主旋律的情感好戏。

    第一,以小托大。我觉得整个剧在叙述上把山丹的成长和她与赵春来的结合过程,以及与青山村、草原上的农牧民的情感历程交织在一起,构成全剧主线,这可以把宏大的国家政策落实到个人命运上,使得国家事业个人化或家庭化,整个题材就有了依托。

    第二,悬念抓人。全剧把山丹对亲生父亲的寻找或者认同过程作为悬念加以铺叙,并与山丹的恋爱婚姻曲折过程交织在一起,增强了全剧的悬念效果和叙事波澜,可以吸引住、抓住观众,我觉得整个戏悬念确实设置得很精彩。

    第三,诚信为天。今天这个社会十分注重诚信,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诚信面临失落的危机,在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社会诚信的问题,这部戏对社会诚信问题有了一个精彩的回应,它注重在生活困境中凸现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人与人之间互信的重要性,就像整个剧里面说的,让我们感受到的诺言重于泰山。山丹的蒙古族养母恪守对其生母兰兰的承诺,青山村全体村民也信守对娜仁的承诺,还有王天明当年有承诺,但在兑现承诺中阴差阳错,最后作出真诚的忏悔。更感人的是孙秀灵大夫坚守一个医生的崇高信念和誓言,整部戏就是一个诚信为天,重建社会公共信任的一部好戏。

    第四,曲折出魂。通过曲折的情节托起了它的灵魂,这部戏在讲述农村生活长河的过程中没有把问题简单化,而是着力展现底层生活的丰富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它把城市生活、乡村生活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增强了生活本身五光十色的感觉,进而烘托出几代医务人员的坚韧不拔的求索历程和人格魅力,在这个基础上凸现了人人平等的理念。我觉得孙大夫在全剧中承担了集中阐释剧魂的重任,她就是本剧剧魂的化身,她的精神又通过山丹传递了下来,体现了一种公共信任代代传承的理念和期盼,从而凸现了曲折出魂的立意和效果。

    第五,表演添彩。前面几位专家都谈到了,整部剧演员群体的表演贴近角色,发挥稳定,很感人,我觉得这要归功于导演的功劳。编剧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好的努力,他当过知青,可以感受到对农村生活的熟悉。

    精神生理依托的形象展示

    仲呈祥(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我很赞成《生死依托》以着眼于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建设的历史进程为切入点,但是,这个戏的意义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农村合作医疗题材,也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农村题材。凡是一个很好的现实主义具有深度的创作,它自然而然要通向超越创作题材层面的,通向人的精神层面,哲学思维层面的一种主题。《生死依托》第一个层面是讲的生命意义上的生死,就是生理生命意义上的生死,超越了生理生命意义的,没有这一层是不行的,但是更宝贵的是人的精神生理的依托,这个戏通过描写农村合作医疗,对人的精神生理依托进行的一种形象展示,给观众一种人生的启悟。比如说山丹的生命意识,她为什么要念念不忘养育了自己的乡亲们,她要回到农村,她和王大伟恋爱中主要的矛盾冲突就是因为她要回到家乡去,为养育了自己的乡亲们服务,但她的恋人不愿意她离开城里。就是当过知青的王院长,他也念念不忘自己当年下过乡、有过刻骨铭心的爱并且留下了后代的第二故乡,他要找到自己的亲生女儿,我觉得这是一种超越了生理生命意识上的关注,升华到人的精神生命上的心灵呼唤。

    这个戏可以说就是超越了生活、高于生活,比实际生活更真实、更集中、更典型、更强烈,因而更带普遍性。比如说山丹和王天明的父女关系,因为山丹心里记恨,当年你为什么抛弃了我和母亲,这个疙疸解不开,中间做DNA检测的时候又被人造了假。这个假是王天明的夫人造的,到最后王天明被坏人开车撞了,要输血配不上稀有的血型,她没有办法,还是儿子提醒他,不要忘了还有丈夫的亲生女儿山丹,而山丹是一个信守医学誓言的人,这样才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父女相认的曲折历程。这种东西里面流淌了一种高于生活的东西,就是林海鸥已经很自觉地意识到的她要写一种超越血缘意识的医患关系。一般在血缘意识层面不是高层次的,这是超越了血缘意识人类最可贵的医患关系,是人与人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凡是人在这个社会上都要看病,都要面对医患关系,关系就是矛盾,实际上是一个作家把握矛盾的能力,而且这个矛盾是从生活当中来又高于生活的,生活里面有完全那么巧的事情,我不大相信;但是写出来了之后又艺术地呈现我们面前时,我完全信服了。

    诠释农民生命和健康尊严

    曾庆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我谈谈看过《生死依托》后的四点感受。

    第一,我觉得这部戏之所以令人感到震撼,它所全面展示以及索引给我们的,是一个当下中国真实的农村的生态和农民的心态,剧中连最新最敏感的东西都出现了。

    一个简单的破伤风引出假药坑农害农的现实,当然还有某些地方喝水难的问题、全日制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等等,“三农”问题不解决,中国的改革是不可能彻底胜利的。我觉得这部戏的震撼力就在于从一个口切入进去,展示诸多富有典型性的农村现实问题,使你不能不感到震撼。同时它不光是揭示出这些问题,还指出农村的出路,尽管对照现实它过于理想,但是毕竟让人看到了农村、农民、农业的希望。

    第二,这里面有很多感人的故事细节,但是最核心的是山丹和他们一群人真善美的人性感动了我们。剧中在大力张扬真善美的人性的同时,还刻意使之跟假恶丑形成鲜明对照。我觉得但凡怀有慈悲的情怀,就不应该有歧视,而应自觉地维护生命的尊严,对弱者承担起尊重和保护的责任。该剧正是这样全力以赴、聚精会神地诠释了农民生命和健康的尊严,同时在这个诠释的过程中不断地批判人性假的、恶的、丑的一面,不断张扬人性的真善美。

    第三、编导演为这部戏叠加了很多元素,看起来是关注农民生命健康和尊严,把城市生活的万象写进来了,城乡结合,都市的感情写进来了。当然这里面我觉得可以挑一点小遗憾,最后寻亲认亲的时候,山丹和春来结婚的时候,山丹对王天明喊了一声爸,而对林姗姗为什么不能喊一声妈呢?这样山丹形象会更完美,你别以为很倔,到这个时候用行动指引你,当林姗姗对一个自己曾经鄙视的老农青山爷叫了声“爸”时,山丹若能紧接着对林喊一声“妈”,那就太完美了。

    第四,我觉得农村现实生活题材电视剧应该是衡量中国电视剧成就的一个硬指标,中央一号文件过去每年都是农村,我们电视剧为什么不能承认这个观点呢,也要把农村题材摆在第一位。中国农村有这么多优秀传统,也曾有许多优秀剧作,早年的《篱笆、女人和狗》,后来的《庄稼汉》,再往后就转向城市了。不给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三农”问题不可能根本解决,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可能彻底胜利。

    一曲正义之歌

    赵  彤(中国视协理论研究部主任)

    《生死依托》把空间放在偏远落后的青山村,也就把最艰难的国情纳入了视野,青山村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变无疑是全国医疗卫生状况的微缩景观,从卫生局到卫生站,小康和健康密不可分的观念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普遍共识,这个共识无疑是基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青山村的转变蕴含着中国正在朝着新的目标前进。

    有辐射,有纵深,戏才有道,味才醇厚。《生死依托》的味道就在于剧作结构、人物设计。在青山村这个小天地里,当过赤脚医生的卫生院张院长,靠偏方和去痛片给人治病的赵秋来及山丹构成了一个有历史纵深意味的乡村医生图景;从知青返城到新农合医改,凝聚了中国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历史。张院长的尖锐,秋来的无奈,形象地将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进行中的艰难与坚持、牺牲与希望、成长与成功展现得淋漓尽致。

    生于草原,长于农村,《生死依托》这样讲述山丹的成长史,这个历史与剧中所叙卫生院张院长,以及魏局长、孙秀灵大夫是有交织的,这个交织的共同元素是他们都是从农村出来或者在农村经过历练,而今依然保持着对农村对农民的深厚情感;在这个纵深的维度上立业与立人,医术和医德紧密结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际传承之中,《生死依托》人物色彩是昂扬的,但是也不回避灰色地带,在塑造了青山爷、娜仁、赵春来等善良纯朴的牧民之外,作者也把以三孬子、刘德伦为代表的灰色人物、反派人物、负面形象展现出来了,性格因此而丰富,故事因此也好看。

    从山野中的小丫头成长为造福乡里的医疗志愿者,《生死依托》塑造了崭新的形象,如果把山丹与当年喜莲的形象放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影视作品中理想的女性,她们天性纯朴,她们敢于担当,他们的形象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主义的感人力量就在于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生死依托》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不仅看到现实中的问题,更看到了祖国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因而作品中的山丹、春来、晓凯等青年一代,同老一辈一样,不怨天不尤人,而是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总之,《生死依托》坚持正声感人,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唱出的一曲正气歌。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