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州
近日,由文化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在苏州举行。“苏州论坛”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领域的大型论坛,迄今已举办3届,每届会议取得的成果为指导非遗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今年论坛的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围绕传承人的责任与义务、资料的收录整理与建档,传承人的认定、保护及退出机制建设,以及传承人在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等展开了研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职能处室处长与会,表达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传承人在非遗工作中的重要性人所共知,无论是英雄史诗的说唱者、精湛的工艺美术大师,无论是礼仪节庆的组织者、实施者,还是口传身授出神入化的表演艺术家,可以说,技艺就在他们身上,没有他们,就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政府主导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
政府主导是非遗工作的重要原则,对传承人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使他们有地位、有尊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搞传承,一心一意带徒弟。一方面着力提高传承人的物质待遇。经过多年努力,从今年开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已达6.2298亿元。对国家级传承人的年补助也由2008年的8000元提高到现在的1万元;我们将继续扶持那些技术含量高,却面对传承场所简陋、招徒带徒困难的项目和传承人。另一方面,抓住有利时机动员公众参与。借助宣传贯彻《非遗法》颁布实施一周年为契机,通过举办节庆活动等形式,以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为抓手,增强全民的文化自觉和参与意识。同时注重引入激励机制,2009年文化部会同人事部授予35名国家级传承人“全国非遗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对传承人是重要激励。今年文化部开始探索引入民间资本进入非遗领域,颁发评选“薪传奖”,并将陆续采取资金补贴、政府采购和后期奖励等多种形式,在传承场所规划用地、材料购置税赋减免和选徒带徒方面真正关心他们,扶持一批具有重要示范和引导带动作用的传承人。
薪火相传 重视传承人自身队伍建设
记忆因人而存在,传承人是活态传承和动态传承的关键。所有项目,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是围绕着传承人,最终落实到传承人的保护上。传承人的管理和传承队伍建设,形势不容乐观。首先要保护好传承人。现今的1488名国家级传承人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严重,截至目前已去世100余位,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其次有针对性扶持。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计划已经纳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职能部门将细化成具体的工作安排,进一步改善传承人的教育培训、传艺带徒、场所设施等条件;还有遵循传承规律。组织专家跟踪研究当前非遗传承三种常见的家族式、师徒式、社会化传承方式,特别关注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改变对传统非遗传承造成的影响,重点解决“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等重点问题。最后关注队伍建设。定期组织传承人开展活态展示、定期交流、表彰奖励等活动,做到有组织,有活动,有声音,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体制内的人。
动态管理 进一步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
起步于新世纪的非遗保护工作,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深化,非遗保护已由单项保护提升到科学保护的新阶段。我们将陆续出台一系列配套制度和办法,改善传承人保护机制。
一是借鉴国际规范修订现行的分类体系。组织专家参照国际规范,遵循非遗恒定和流变特性,挖掘文化内涵,对10个门类的划分进行部分修正和调整,研究规律,列出标准,制定管理规范。二是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量化传承活动的内容、方式和社会影响等标准,定期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传承人进行考核评定,对成绩突出的师傅和成绩优异的徒弟进行奖励;同时加强对传承人的教育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素质觉悟。三是完善四级名录体系。发挥政府的权威认定和示范引导作用,遵循项目传承规律,项目和传承人有进有出,保持队伍适当规模和梯次结构,真正实现科学评价和动态管理。
近期河北省组织相关专家实施对传承人的资格认定工作和北京市出台针对非遗项目集聚区和传承人的扶持办法很有效,是有益尝试和探索。文化部将继续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围绕传承人保护、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这些重要工作,我们将抓住有利时机,搞好顶层设计,争取有更大作为。近期启动了四项重要工作:一是配合宣传贯彻《非遗法》颁布实施一周年为契机,出台包括传承人保护在内的配套制度办法;二是启动数字化保护二期工程,对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三是“十二五”期间将建设100个传承场所,不断改善传承条件;四是继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让传承人走出去、阔视野、长见识。
(作者为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