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 力
作为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以来的第一部历史文献类纪录片,《柯麟医生》不仅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中国现代史上的这位悬壶济世的名医,而且在文献类纪录片的拍摄道路上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
历史文献类纪录片应当如何拍?此类题材纪录片怎样才能既赢得学界的口碑,又收获受众的赞誉?7月10日,五集文献纪录片《柯麟医生》研讨会在广东中山举行,来自业界、学界的专家就此进行了一番畅谈。
还原:尽可能地再现真实人物形象
“这个选题本身就是非常能够出彩的,人物本身很具有典型性。”原广东省政协办公厅副巡视员、史学专家高宏的认为,优秀的选题是做好纪录片的前提。“从历史的空间里去打捞出这样一个人物,并且把他活生生地呈现给观众,不是件容易的事。”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静民认为,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只有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时间与地点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还原。
“细节的表现也必须真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强调,尤其是文献类的纪录片,即使只出现一小部分疏漏,那么它也许就会被贴上“不可信”的标签。
从去年11月开始,摄制组沿循着柯麟生活的足迹,在海丰、广州、上海、澳门等,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拍摄,采访了几十位当时亲历事件的学者、专家,拍摄了近60个小时的素材,搜集了近百张柯麟当时的图像。
发掘:历史故纸堆里透出“精气神”
“这是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表现地下党员柯麟,以及他身边众多的澳门同胞为了新中国成立而努力的历史,同时也向观众展现了一段独特的澳门岁月。”《柯麟医生》导演张兵说。
“这是一个关于医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智者的故事。”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谭天这样认为。
此外,纪录片里,何贤、马万祺等一批澳门贤达和澳门民众对国家的热爱,以及澳门的文化和精神也表现得十分突出。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看完片子后表示,自己从中看到了一股“爱国爱澳”的精气神。
“实际上我们希望通过《柯麟医生》,以及未来更多的反映澳门的纪录片,来进一步挖掘澳门的历史文化,让纪录片成为传播澳门精神的一个重要的方式,通过人物的故事传递出澳门的人文情怀。”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表示。
“文献类纪录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历史文献的故纸堆,更重要的是在其中看到人的魅力、人的精神。”张静民表示,纪录片《柯麟医生》在历史文化的开掘和创建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传达:使得讲述有声有色
长久以来,历史文献类纪录片的创作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在记述事件、引用数据、摘录旧资料方面,需要持有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另一方面,作为纪录片这样一种大众传播形式,只有通俗易懂,受众喜闻乐见,才能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在史实准确无误的前提下,如何尽可能多地进行形式上的创新,有声有色地讲述?专家们也指出了《柯麟医生》的一些精彩尝试。
张静民说,《柯麟医生》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制造了很多悬念。而这些悬念恰恰是纪录片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张兵认为,讲一个人物的命运,应把他放在民族、国家的大背景下来阐述,这样人物就会很鲜活。
此外,技术上的手段也必不可少。据张兵介绍,在该片后期制作的过程中,他们动用了国内一流的动画制作团队,依据柯麟的高质量照片,制作了长达1000秒的照片的动画影像,从而真实地还原出了柯麟的生动形象。此外,在片头设计和包装形式上,还专门设计了一套档案感很强的片头方案,使得整套节目成为柯麟的精品影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