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风 李 雪 文/图
“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投身文化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如何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全社会营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发挥基层单位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作用,让党中央的文化惠民政策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成果?
2012年,当很多地区还在寻求定位的时候,文化的硕果已在一些地方飘香。在北京西南20公里的房山区府所在地,总面积10.4平方公里的西潞街道早在几年前就尝到了基层文化建设的甜头,街道从外观到居民精神状态都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同时,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街道政治、经济的全面提速,从2006年的5800万元到2011年的3.1亿元,西潞街道的财政税收实现了质的跨越。作为房山区良乡卫星城西大门,北京西南大门的交通要冲,街道自2006年9月14日成立以来,围绕建设和谐、发展、创新、务实西潞的目标,确立了以街道为中心,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现代化科技手段为支撑,打造和谐社区的理念,在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平台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开创了人人参与文化活动、人人打造文化品牌、人人享受文化生活的良好局面。
文化阵地建设:共建共享,夯实文化发展基础
相对2019平方公里的房山区,西潞街道的面积在诸多乡镇街道中并不占优势,参与文体活动的场地从哪来?如何在寸土寸金的西潞开辟出广阔的文体天地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街道领导班子认真研究,整合社会资源,把目光投向了拥有标准体育设施的学校操场;与此同时,在有条件的社区建设室内活动中心,使文化活动摆脱天气和时间的限制,满足居民室内外活动的双重需求。
资源共享,学校操场对社会开放
清早6∶30,西潞街道良乡三中的操场上已如集市般热闹,跑步的、踢球的、仰卧起坐的……值班室的李大爷每周末早上6点来到学校为锻炼身体的居民开门,提起学校操场对外开放,李大爷乐呵呵地说:“原来我们跑步遛弯都围着操场的外墙转,路不好走不说,因为紧靠马路还发生过交通意外,给大家造成恐慌。学校操场从2011年起开始定点开放,不但有了场地,而且设施齐全,定期有专业人员检修维护,方便多了。”
早在2007年,西潞街道就与辖区内的北潞园学校协商,将操场作为活动场地,免费对外开放,在约定的时间内居民可以进操场自由活动。随后,经过3年的试点运作,资源共享的开放政策获得了周边百姓的一致认可,而后街道内的良乡三中、良乡三小、良乡四中也相继实现开放,开创了京郊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先河。同时,为保障政策落实,西潞街道还制定并不断完善工作和管理制度,根据免费开放后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增多的情况,管理人员建立健全了安全保卫制度和预防处理突发事件的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各种设施设备的损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营造出安全、优雅、洁净的活动和休闲氛围。
现在,到体育场进行锻炼成为周边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尽管每年街道都要花费近百万元的资金在操场的维护管理上,但对于开拓进取的西潞人,资源共享创新了文化阵地建设思路,夯实了文化发展的基础,拉近了政府和百姓的距离,着实是一件惠及千家万户的好政策。
文体活动中心,打造室内文化活动新阵地
操场作为室外活动场所受限于天气的影响,为此西潞街道打开思路,建设了室内文体活动中心,使很多基层文艺团队找到了发挥的空间。
现在,不管天气好坏,爱跳舞的王家梓大姐每天都带着一群姐妹来广场跳舞锻炼身体。原来,距离她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处政府提供的免费活动场所——西潞园文体活动中心。每天上午7点到9点是广场舞的活动时间。据说,活动中心很抢手,棋牌室、兵乓球室、合唱室……早上6点到晚上10点,排得满满当当。
几年前,王大姐并不愿意来中心活动,“设备不全、没人组织,锻炼的环境并不是很好。”据了解,西潞园活动中心很早就建起来了,但由于管理不善,活动中心的利用率并不如人意。转变发生在2010年,街道对多个室内公共活动场所进行集中治理,重新装修,明确功能划分,责任到人,进入绩效考核,真正实现为民所用的目的。仅西潞园的活动中心,街道就拿出100多万元的资金,不仅添加了基本的公共设施,还增设了用于表演的舞台、座椅、音响设备、灯光,一到晚上,男女老少就聚集到中心里,吹拉弹唱各展技艺。
为给居民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2011年,西潞街道积极争取区文委的支持,建设了安庄和詹庄文化大院,60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同时供几百人参与文体活动,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群众文化娱乐的环境;同时,街道积极改建辖区内的行政村和社区的文化活动场地,打造和谐有序的环境,为广大百姓开展文体活动创造条件。
室内室外双重空间的打造,满足了居民多时段、多方式的活动需求。这些活动场地和设施激活着文化生活的“神经末梢”,全民健身、人人参与文体活动的风尚越来越浓厚。
文化队伍建设:艺术培训传帮带,人人都是志愿者
活动场所有了,钱投入了,下一步就是发挥场地作用开展文体活动,培养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文化团队。西潞街道现有两支艺术团,14支社区(村)文艺演出队伍,演职人员千余人,在服务百姓日常生活的同时,还担负着把西潞人热情进取的精神气儿带出房山,向首都人民展现京郊百姓多姿多彩生活面貌的使命。
文化志愿者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西潞街道北潞园社区活跃着这样一支志愿者文体队伍。这支队伍创建于2002年1月23日,主要工作是面向社区居民开展文体活动及各种宣传讲座服务。
作为志愿者之一,今年已经74岁的潘伟清依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北潞园社区的情景。那时他作为街道艺术团的顾问来社区搞活动,了解到北潞园几年前就成立了自己的合唱团,便想合作一起搞演出。可摸清情况之后,潘伟清犯愁了:“队员们专业知识几乎空白、活动设备早该淘汰,单凭着成员的热情维持,长此以往,大家的主动性受挫,不利于长远发展。”
据说,北潞园早在2000年就想发展社区文化活动,便在社区领导的倡议下组建了合唱团,成员全是社区业余的合唱爱好者。可毕竟是业余水平,每每想参加街道甚至区里的比赛,都因不够水准被淘汰,几年来一直没有多大起色。
潘伟清2002年10月来到合唱团时社区资金也周转不开,他垫了5000块钱买电子琴;市里打一张歌片比房山便宜4角,为省钱他每周坐公交去市里,一跑就是6年;2008年房山区委宣传部举行奥运歌曲大家唱歌咏比赛,潘伟清不慎摔坏了膝盖,他坐着轮椅为大家辅导,那次合唱团取得了成立以来的首个第一名的好成绩……10年间,潘伟清为街道志愿服务5000个小时以上,他说最大的动力就是高兴,不仅自己高兴,也把幸福感传递给每位热爱文艺活动的群众。
现在北潞园社区文体志愿者队伍已经由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上千人,从空竹队、舞蹈队到书画队、风筝队,社区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着不同人群的需求。融洽氛围的形成给北潞园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奖杯,还有和谐的社区建设和始终争创一流的党建。“社区就应该多些像潘老师这样的志愿者,在给我们送演出的同时把活动的技能也教给我们,这样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像收入一样噌噌地往上涨!”老百姓高兴地说。
培养文艺骨干,把幸福撒播到更大的舞台上
10多年来,西潞街道艺术团作为文艺团队的领头羊,不仅经常性地为社区、村镇百姓表演节目,而且充分挖掘艺术人才,培养起一支支具有专业水准的艺术团队,文化志愿者遍布社区开展服务,实现了文化活动全民参与的目标。热爱舞蹈的贺淑香就是文化志愿者队伍中的活跃分子。
贺淑香现为西潞街道舞蹈队的队长。她最早把广场舞带到了街道,在艺术团搭建的平台下,向全街道居民推广,因为接受度高、简单易学,所以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2011年,她被北京市第八届全民健身体育节组委会授予“全民健身明星指导员”称号,照贺淑香的话说:“荣誉的获得离不开街道实行的‘街道——社区——文艺团队’三级辅导培训机制发挥的作用。”
贺淑香说的培训机制是西潞街道为了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实行的一种“传帮带”制度。由于基层团队水平不一,无法经常性组织大规模的培训指导,所以街道领导班子从各社区和行政村选拔业务能力强的骨干,针对全年的演出任务,有目的性地进行指导。指导老师根据群众需求编排一些易接受又具特色的节目,然后教给骨干队员,骨干队员再教给每位成员,如此一带二,二帮三,整个团队的水平就有了明显的提升。
灵活创新的机制很快发挥成效。目前,西潞街道已有舞蹈、书画等文体活动协会组织8个,文化志愿者上千名。街道的秧歌队多次参与区里举办的文艺汇演,自编自演的舞蹈得到群众好评;应居民要求,街道组织举办了“太极拳培训班”,代表西潞街道参加了在鸟巢举办的“万人太极拳”活动;戏曲队组织的“河北梆子专场汇报演出”,深得中老年人的欢迎,为传承民族文化艺术做出了贡献……
文化志愿队伍从弱到强,文化志愿者成为群众文化建设这张网上的点,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织就了和谐街道建设的美好图景,原先令人头疼的邻里矛盾、干群矛盾在一场场充满笑声的文化活动中被化解,从上到下一直强调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走进了基层社区和行政村,西潞街道活跃的文化氛围演化成对党中央政策最好的解读。
活动载体建设:政府搭台,百姓唱戏
长期的文化浸染,让每位西潞人成为了站在舞台上表演的好手。为了展示居民才艺,西潞街道12个社区都组织了周末大舞台,通过文艺演出的形式,让百姓成为舞台的主角。2011年,街道全年共演出周末大舞台14场,星火工程14场,5个行政村和13个社区一年四季都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及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受惠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西潞百姓都有着切身体会:“唱歌跳舞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这都得益于街道搞文化建设的决心和高执行率。可把大家团结到一块,提高水平赛一赛,还得靠政府的引领作用。”
不眠的“塞纳河”,不一样的文化生活
西潞的百姓管刺猬河又叫塞纳河,发源于崇青水库的刺猬河贯穿西潞而过。河边多公园,一到夏季,荷花摇曳,清香一片,成为居民消暑纳凉的好去处。面积广阔的刺猥河,像位包容的母亲,在所有时段,以多种形式兼容了所有西潞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部想象。
不管什么时候经过刺猬河,你都会看到河边热闹的人群,大家来自不同的单元楼、不同的小区,交流着生活中的新鲜事,“唱歌跳舞的人多了,赌博扯皮的人少了,人与人的沟通融洽了,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了……”居民纷纷称赞文化活动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刺猥河畔吸引着方圆数里的群众前来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文化惠民的种子由此撒向京郊大地,多姿多彩、各具品相的文化活动如5月遍开的鲜花,绽放在西潞的每个角落。
而对于刺猬河的开发利用,西潞人还有着更长远的规划。
刺猬河生态规划设计方案已经纳入房山区建设“三化两区”新房山的整体规划之中。而作为刺猬河流经地区之一的西潞,也将运用新的治河理念,把刺猬河治理成为一条生态、自然型的河道,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不久的将来,一条“刺猬河生态城市创意珍珠线”将贯穿西潞,在这条珍珠线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存,商业空间与居民休闲空间合理兼得,通过可持续开发,真正让河道活起来,带给人们更多的享受,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打造独具特色的乐活天堂。
从大秧歌到斗牛舞的演变
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壮大,文化场地的拓展,让西潞有了向外界展示自己风采的能力,有了走到更大舞台上表演的自信,连续举办3届的街道运动会就是最好的证明。
2011年5月29日,西潞街道第三届全民运动会在良乡中心小学操场举行。在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中,国旗手、西潞街道大旗、运动会会徽、运动员代表队以稳健的步伐、嘹亮的口号通过主席台,整个运动场笼罩在一片热闹和谐的氛围中。
开幕式后,进行盛大的文艺表演。300人的太极扇表演、300人的学生表演、500人的斗牛舞表演,西潞辖区内18个单位、2000余人参加了运动会。蔚为壮观的场面赢得了到场嘉宾和观众的好评,很多人感慨:“除了大秧歌,还能看到这么时髦的斗牛舞,而且演员年龄都是50岁左右!”
这一年,西潞街道成立5周年,在良乡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上演的不仅是一场竞技运动会,更是5年来街道坚持“文化活动为载体,为民服务为着力点,强化自治为基础,突出重点、创新发展模式,争创特色和谐社区”发展思路的成果展示,西潞街道以一场意义深刻的“斗牛舞”给了西潞人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
2012年西潞街道已全面启动“文化服务年”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街道在现有广场舞、太极拳的基础上,开展具有影响力的赛事,调动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在各社区开展主题为“弘扬北京精神 建设文化家园”的活动,以“贴近基层、贴近百姓”为宗旨,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开展楼宇之间的文体活动,让更多的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以流动电影放映和益民书屋、社区图书阅览室为阵地,以文化作品展览、读书体会交流为形式,组织开展各项服务活动;通过文化周末大舞台、星火工程、文化下乡等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与特色文化相结合,组织开展广场舞、太极拳、合唱等大型比赛,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在梦想的舞台上,西潞人正借助自己的勤奋和智慧把梦想一一变成现实。
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今年的文化发展思路指出:“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总理的报告为基层文化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动力。乡镇、街道作为城市的细胞,只有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基层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把街道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城市街道文化设施建设,才能为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下良好基础,才能让老百姓从旁观者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创造者。今天依托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起飞的西潞,到处体现着基层文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蓬勃生命力,未来,以西潞人特有的开拓进取、求实奋进的精神,西潞会在群众文化这片厚土上飞向更深远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