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化交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沙特文化美食节设中国展厅
罗马尼亚上演中文木偶剧《爱丽丝梦游仙境》
“再生”摄影展亮相联合国教科文总部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炎炎夏日好戏不断
中外媒体关注中非文化交流合作
文化交流从做朋友开始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7-2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交流从做朋友开始
——访博茨瓦纳驻华大使萨萨拉·查萨拉·乔治

    萨萨拉·查萨拉·乔治

    本报记者 宋佳烜 文/图

    在北京三里屯附近的一条幽静小路上,博茨瓦纳驻华使馆前的喷泉咕咕作响,飘散着丝丝清凉。这天,记者如约来到使馆采访博茨瓦纳驻华大使萨萨拉·查萨拉·乔治。魁梧的身材配上一套黄灰色西装,白色的衬衣搭上灰白条纹领带,无框眼镜后是一张笑容深沉的脸——记者不禁暗想:这位大使很有“范儿”。

    《狮子王》里的神奇国度

    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热浪阵阵,火辣的阳光洒在黄沙上,折射出刺眼的光芒。从这里向东,奥卡万戈三角洲却是一派生机勃勃——成群的斑马蹚过草原上绵延的河流,寻找下一个栖息地;大象卷起长长的鼻子向身上喷水,洗去夏日的炎热;不远处,机敏的猎豹趴在干枯的树杈上,望着进食的羚羊伺机而动;草丛中,一群刚刚享用过大餐的狮子慵懒地躺着,餐后小憩一扫追逐猎物的疲累……以上一幕幕让你感到似曾相识吧?没错,这是著名动画片《狮子王》中的场景,也是乔治口中美丽神奇的博茨瓦纳。

    在这个神奇的内陆国家里,占国土面积84%的沙漠形成了大片荒蛮之地,却也造就了博茨瓦纳独一无二的人文风情。公元4世纪,游猎民族桑人抵达这片土地,打破了这个“动物世界”的寂静。在19世纪末经历英国殖民统治后,博茨瓦纳于1966年终获独立。据乔治介绍,这里有极其严苛的自然资源保护政策,38%的土地都是野生动物管理区和保护区;这里有着神秘的措迪洛群山岩画,是探险家们争相朝圣的目的地;这里还有完整承袭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的部落,是一个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奇幻国度……

    如今,虽然首都哈博罗内等城市已经非常现代化,但作为游牧民族的后代,很多博茨瓦纳人仍然无法割舍对草原和部落的眷恋。走在博茨瓦纳的偏远部落中,脸上绽放着温暖笑容的人们会主动向你问好。妇女们三五成群地坐在家门口,手中拿着各式各样的草编篮子——可别小瞧这些东西,这些纯手工制作、带着非洲特色花纹的篮子可是行销世界的博茨瓦纳“名品”。每逢祭祀或宗教活动,整个村落的人都会盛装出席,能歌善舞的博茨瓦纳人用热情的歌声和动感的舞步抒发对土地和神灵的炽热情感。

    “我们同中国一样,也有很多风采各异的省份。”乔治说,“如果你想看到真正的博茨瓦纳,就要走遍这些地方,因为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故事。边走边看,会在某个角落听到令你兴致盎然的传奇,感受到属于这个国家特有的那份平和与平静。”

    晨练队伍里的非洲面孔

    从非洲的辽阔草原到亚洲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北京,乔治并没有感到太多不适。当记者询问他是否会思念家乡时,他却对自己在中国的生活侃侃而谈。“我习惯早起后四处逛一逛,发现一大早这里的公园好热闹。人们自发组成团队,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摆弄各种运动器械。他们见到我时,都很友好地打招呼,主动同我聊天,跟我分享他们的快乐。中国朋友带给我的这种温暖让我想起博茨瓦纳人的友好好客,我们两个国家有很多相像的地方。”

    与妻子和小女儿一同住在北京的乔治很享受自己的中国生活。“我喜欢吃中餐,时不时还叫个外卖,保留菜品是水饺,有时会跟使馆的同事们聚餐,吃一顿火锅。对中国的绿茶,我也情有独钟。”乔治笑道,“小女儿同我们一起生活,她正在努力学习中文。对有儿女的外国人而言,中国真是一个令人放心的地方。在这里,孩子即便是跟朋友们玩到深夜,我也不会为她的人身安全感到担忧,而以前在其他一些国家时,我一定要包接包送才能放心。”

    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访华,到2011年1月上任博茨瓦纳驻华大使,乔治见证了中国的飞速发展,也一直思考借鉴中国的发展之道。“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巨大成就。上海的发达程度可以同伦敦、纽约相媲美,重庆是我最喜欢的城市,闲适而有活力,让人不忍离去。然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不论在哪里,人们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对自己的文化有着溢于言表的自豪感。”乔治说。

    在使馆会客厅的壁炉上,一个和谐号模型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乔治说,这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如今,乘高铁从北京到上海只需5个小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中国通过发展教育与科研改变自己,博茨瓦纳也希望能够像中国一样,在这方面有所建树。为此,博茨瓦纳政府十分重视教育。1966年,博茨瓦纳只有10%的人识字,这一数字目前已经上升到81.3%。

    文化交流从做朋友开始

    从上世纪70年代中国人前往博茨瓦纳,帮助该国修建铁路和提供农业支持开始,中博两国的友好关系一直延续至今。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往返于两国之间,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博茨瓦纳,也将他们在那里的见闻带回中国。

    “文化是国家存在的根本,可以使一个民族拥有凝聚力,让大家团结在一起。”上任以来,乔治非常注重同中国开展文化交流,不放过任何一次向中国公众介绍博茨瓦纳独特文化的机会。“我们一直努力地通过饮食、歌舞、服饰、表演艺术等推广我们的文化,一些博茨瓦纳的歌舞团体曾经来中国演出,博茨瓦纳艺术家曾利用工作坊的形式,将博茨瓦纳传统舞蹈介绍给中国同行。”乔治说。

    除了艺术上的交流互鉴,使馆还不断做出新尝试。2011年,使馆向中国公众展示了一场博茨瓦纳传统婚礼仪式,受到了观看者的普遍好评。圣诞节期间,使馆参观了收留100多名孤儿的北京市光爱学校,并向孩子们赠送了圣诞礼包和5000元钱。年底,乔治还应邀在清华大学以“博茨瓦纳的发展及与中国的关系”为题做了演讲,希望借此让更多中国年轻人了解博茨瓦纳。

    乔治表示,使馆一直致力推动两国各个层面的交流与对话。在他看来,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的对话。“文化交流应该从做朋友开始。”乔治说,“交朋友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为融入感情后,人们之间的隔阂就会消失。”说着,他还拿此次采访打起了比方。“比如,你得知一位记者不想采访博茨瓦纳驻华大使,但因为咱们俩是相互了解的好朋友,你就一定会替我辩护说:‘大使是个不错的人,你应该去采访一下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