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齐潇潇
“北京学艺,天津练活儿,济南踢门槛儿。”这是曲艺圈曾经流行的一句行话。意思是曲艺艺人要想红遍全国,得先在济南打响名号。这既说明了济南曲艺水平之高,又道出了当地观众欣赏口味之“刁”。
如今,曲艺市场虽然不景气,但北京的周末相声俱乐部、德云社、嘻哈包袱铺等曲艺团体却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天津的茶馆相声也是声势渐起。而在济南,一家专门进行曲艺演出,极具地方风韵的芙蓉馆,作为济南为数不多的民间曲艺团体,也逐渐走入人们视线,给泉城不温不火的曲艺市场注入了新活力。
泉城再现“推磨”绝活
7月15日,记者从趵突泉北门进入景区,前行百米走至步青桥,便可听到说书打板的声音。循着声音进入泺苑,只见园子里一片热闹景象,游客们或坐或站,全神贯注欣赏着节目,并不时拍手叫好。在这里为游客表演的就是曲艺芙蓉馆的演员们。
虽然早已是35度的高温,但演员们依旧衣着长衫,全身心地投入演出。山东快书、评书、快板、相声等曲艺形式轮番上演。20多名演员依次亮相,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才5岁。精彩演出,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71岁的济南市民李吉海,可谓芙蓉馆的忠实观众。“他们的演出很精彩。我几乎每周日一早便会过来,在这儿一听就是一天。我最喜欢听评书《燕子李三》。”他告诉记者,当年在新市场、人民商场、国货商场等繁华地段,也会有民间艺人演出,可惜现在没机会再看到了。
“今天不仅领略了趵突泉的美丽风光,还领略了多种山东的传统曲艺形式,这趟旅行很值得。”来自吉林的游客崔先生观看芙蓉馆的曲艺演出后说。
“自今年5月1日,我们每周日均会在泺苑为游客带来10小时的‘推磨’式演出。”芙蓉馆馆长李涛介绍,所谓“推磨”式是指全天连续演出、不停歇的曲艺表演形式。“这么辛苦就为让大家了解山东曲艺,让人们有机会看到传统的曲艺演出。”李涛如是说。
四合院里的曲艺大舞台
“好,再来一个……”近日,每周五晚7点半之后,一座破旧厂房的二楼内,便会传出笑声、掌声及叫好声。那是芙蓉馆的演员们正在表演曲艺节目。而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废旧厂房,正是芙蓉馆的所在地。只见1500平方米的厂房内,青砖小瓦、飞檐斗拱、朱漆大门,处处透露出老济南的风味。每一件摆设,大到石雕、红木家具,小到青花瓷碗、扎染印花桌布,都营造出了传统文化的情境。
“我从小就喜欢曲艺,2002年回国后,就一直想把济南的传统曲艺传承下去,现在办了芙蓉馆,也算是圆梦了。”李涛在回忆建馆初衷时说,许多人都提出要传承、弘扬传统曲艺,但真正做起来才知道其中的艰辛。在民风相对保守的济南,让人主动掏钱享受曲艺文化,本是件难事。电视节目、综艺晚会这么多,谁还愿意作此消费?再现“曲山艺海”盛况,也得有人捧场。为此,芙蓉馆的30多位演员一直辗转各地,不畏辛苦,卖力演出。为打响名号,他们还策划主题文化活动,把曲艺与饮食文化结合起来,吸引观众目光。此外,张存珠、罗广兴、华青等一批当地知名曲艺演员也经常亮相芙蓉馆,为芙蓉馆聚集了人气。短短几年间,芙蓉馆已初具规模。从最初每场只有几名观众,到现在,情况好时,可容纳百人的茶座座无虚席,再现了老济南“茶楼听书”的胜景。
让曲艺在年轻人中延续
虽然芙蓉馆的上座率有了起色,但观众仍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对传统曲艺关注度不高,来看演出的年轻人也自然少。”李涛介绍。为此,芙蓉馆主动出击,通过年轻人熟悉的团购等方式,使芙蓉馆走入他们的视野,在年轻观众中引起了反响。
不仅如此,曲艺芙蓉馆还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传统曲艺。6月20日,芙蓉馆曲艺大舞台的演员们来到了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学生们送去相声、评书等平时难得一见的曲艺演出,受到学生欢迎。此外,芙蓉馆的演员们还走进市民文化广场,将传统曲艺演出送到百姓身边。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使一个个传统曲艺形式重新走入年轻观众的视线,也给青年曲艺爱好者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年轻演员在这些活动中不断摸索,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