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 产业与市场·影音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综合
  标题导航
什么才是好声音和正能量
网络自制剧《奇异家庭》爱奇艺热播
《北京青年》启动“青春倒计时”
航天题材影片《飞天》受关注
吴鹤沪:改变国产片需“三持”
邝佩诗、黎小锋:使用民间影像应提高版权意识
郝舫:网络自制节目长久发展需走高端路线
院线十年:狂飙突进后的品牌建设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7-23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什么才是好声音和正能量

    《中国好声音》评委

    素  淡

    7月13日,浙江卫视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首期节目播出,反响非常热烈,在微博上也成为热议话题。首期亮相的十位学员实力不俗,“好声音”不仅用歌声感动了观众,而且幕后的故事也令人动容。在选秀节目逐渐难以吸引观众眼球的时候,“好声音”一夜红遍整个中国,就连演员姚晨也在微博上夸该节目有三昧真火:节目真挚、嘉宾真挚、导师真挚,同时表示“好声音”也给她带来了新的人生感悟:“《中国好声音》提炼了生命中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积极、乐观、真挚、勇敢!”歌手李玟也在听了学员徐海星演唱的《自己》后为之动容,也为这个女孩同自己一样,年纪轻轻就失去了父亲而难过,称自己很喜欢这个女孩,并希望未来能跟她合作。导演冯小刚也在了解了徐海星的个人故事、听过她的歌声之后,声称“这娃是去污粉,能洗掉心里的灰尘”。

    《中国好声音》一下子火了!笔者发现,不仅是浙江卫视这档“好声音”,进入7月份以来,多家卫视推出了十余档选秀节目,像辽宁卫视的《激情唱响》、云南卫视的《完美声音》等,从口号到赛制多数雷同。和之前的选秀节目相比,虽然更注重音乐才华的表现,看似选秀选得更纯粹些,但实际上这些节目多是购买国外选秀节目的版权,大同小异。

    有媒体称,如果把2005年的《超级女声》算作开始,那中国的选秀风潮到2012年正好到了“七年之痒”时期。如今人们对“选秀节目”的热忱每况愈下,但《中国好声音》为何一经播出便引来各路好评?笔者在浏览“好声音”的定位和宣传时,发现其一直突显“励志”和“专业”两个特征,并声称节目在传递正能量。观看过节目的观众都了解,《中国好声音》以专业级评委的“盲听”为最大特色,以此来保证选秀只选好声音,而不受其他因素干扰。从这一点看,《中国好声音》把选秀的意义重新落实回到对于真正人才的选拔,同时又不乏娱乐性。有评论认为,此前中国的音乐选秀节目,基本上都以被商业异化后的面目呈现给观众。由于需要收视率来换取商业利润和生存,过去的选秀节目并不着眼于音乐,而更在意选手外形体现出的偶像气质以及个性表现。一些选秀节目在制造话题的环节上更为极端——不断制造煽情的现场气氛,编造动人的幕后故事,既为了打动人心,也为了在网络上形成话题赢得粉丝,节目制作者同时也成为阴谋者,令观众从关注声音转向为关注选秀者本人。而《中国好声音》则打破了这种节目操作形式。

    然而很快网络上也有了《中国好声音》选手造假的传言,称选手为了博得观众同情,制造身份来煽情。有网友戏称:“这年头你要是身心健全、衣食无忧、父母健在,又没个心理疾病、童年阴影啥的……你都不好意思报名去选秀节目。”这也一语点破如今选秀类节目让观众失去观看趣味并习惯性质疑的原因——节目太在意选手而不是关注节目内容。要知道选秀选的是“声音”,而非是选手个人的“经历”。且不说目前遭质疑的选手身份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在笔者看来,传递真正的正能量,发现中国“好声音”,并非要靠挖掘选手背后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动情经历,而在于专注选手与众不同的唱功。当然,也有观众质问,什么才是“好声音”,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择“好声音”?是嗓音能飙到几个八度,还是能模仿所谓的“海豚音”?在笔者看来,当下中国众多选秀节目,对选手的评判标准大部分在打情感牌,选手的动人故事成为“好声音”的感情基础,非如此不能具备一种“唱出感情”“打动人心”的效果。对此,笔者赞同一些评论者的看法:为了满足大部分收视群体的需要,迎合普通观众的口味,也为了节目效果,《中国好声音》延续这种催泪路线的制作方式无可厚非。或许,这是《中国好声音》把中国的选秀拉回到正轨的第一步,更高的要求可以留待将来,只愿“好声音”三个字不要被持续僵化解读才是由此开始的选秀之路的立身根本。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