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环球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综合
  标题导航
米拉·奈尔:用好莱坞镜头讲印度故事
乌利·希克:敢想敢做的收藏家
用作品传递“正能量”
与莎剧结下半生缘
让不同背景的人走到一起




 中国文化报 >  2012-08-06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米拉·奈尔:用好莱坞镜头讲印度故事

    米拉·奈尔

    本报实习记者   樊  炜

    7月23日,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委员会揭开了本届电影节开幕电影的神秘面纱,印度著名导演米拉·奈尔将携由同名小说改编的“911事件”新片《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第5次亮相威尼斯电影节。

    年近55岁的米拉·奈尔是一个以纽约为据点拍摄故事片、纪录片的印度导演、制片人。少年时代,奈尔是印度激进实验剧场及街头剧场的演员,之后在德里大学修读社会学和戏剧,并远渡重洋到美国哈佛深造。那时,她确定了当导演的目标,一心扑到了电影拍摄工作中。1988年,她的第一部剧情片《早安,孟买!》不仅在戛纳影展上拿下了金摄影机奖,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10年,他执导的低成本电影《季风婚礼》在美国收获了1300万美元的票房,使奈尔在巩固了国际导演地位的同时,成为威尼斯电影节上第一位荣获金狮奖的女性。

    提到印度电影,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演员们穿着华丽服装载歌载舞的场面。这种约定俗成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不经意间成了许多印度电影的必要元素,但是在奈尔拍摄的电影中却并非如此。2006年,当她在泰姬陵拍摄《同名同姓》时,关于“为什么不用宝莱坞头号明星?”“为什么演员在拍摄过程中不跳舞?”等一系列打破印度电影传统的做法都成为印度人争论的焦点。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不仅在奈尔的拍摄手法上体现了出来,更在电影的内容中显露无遗。在《季风婚礼》中,奈尔用好莱坞电影的拍摄方式讲述了一个印度传统特色浓重的故事,而故事里反映出的因文化碰撞产生的身份问题的思考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奈尔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2004年,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大红大紫的时候,她拒绝了执导《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邀请。这对于外界来说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她却轻松地说:“我觉得这项工作交给别人会更好,我自己更适合表现情感、凸显人物的片子,对于特技,我不感兴趣!”奈尔早在1989年就建立了自己的电影制片公司,并利用第一部电影《早安,孟买!》所得的收入在印度建立了为街头儿童提供帮助的非营利性机构。2005年,她又在乌干达坎帕拉创建了一个专门培养东非、南亚电影人才的培训计划,目的在于教会那里的年轻人用电影的形式向外界展示眼中的世界。

    23年来,奈尔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印度电影在美国的标志性人物。今年,印度政府授予了米拉·奈尔三等公民奖——莲花装勋章。印度政府公民奖是印度政府颁发的最高荣誉奖,由印度第一任总统拉金达·普拉萨创立于1954年,按其级别依次分为“印度国宝”勋章、“莲花赐” 勋章、“莲花装”勋章和“莲花士”勋章四类勋章,授予在各领域为国家服务的杰出人物。中国著名学者季羡林曾于2008年获得了该项荣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