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题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综合
  标题导航
开创佛山陶塑艺术新局面
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潘柏林卷》
首发式暨潘柏林陶塑精品展上的致辞




 中国文化报 >  2012-08-06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创佛山陶塑艺术新局面
——潘柏林陶塑艺术研讨会摘要

    7月24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潘柏林卷》首发式暨潘柏林陶塑精品展在北京承露轩艺术馆举行,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为新书发行揭幕。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卢昌华,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等领导及有关专家出席了首发式并参观了展览。

    无语对苍天(陶塑)  潘柏林

    黄飞鸿(陶塑)  潘柏林

    训狮佛(陶塑)  潘柏林

    绿色的怀念(陶塑)  潘柏林

    乐在其中(陶塑)  潘柏林

    时间:2012年7月24日下午

    地点:北京承露轩艺术馆

    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

    承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潘柏林把原来石湾公仔传统神佛题材扩大了,在表现这个时代生活上他有所开拓。“文革”后中国陶瓷产区里面出现了一批人才,柏林应该是在佛山市石湾这个陶瓷产区当中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很努力。今天在中国陶瓷产区坚持以瓷雕、陶雕为主,不改变,做得最好的是佛山。另外,他的特点是不但搞创作,还会开发市场。柏林让石湾的陶瓷融入生活,融入市场,而且带出了一大批人。

    空军文艺创作室原主任、文职将军韩静霆:潘柏林有非常强的原创精神,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具有原创精神和原创意义的东西。我们中国的雕塑是什么?就是这样的陶雕,这叫中国雕塑,为什么我们有中国画没有中国雕塑的概念?石湾陶瓷,包括潘大师做的作品给我一个想法,真正的中国陶塑是用中国的泥土烧出窑变来,神秘无穷,里面蕴藏着我们无法描述的东西。潘柏林的作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工笔,一部分是写意。工笔就是表现晚清或者民国的市井生活的作品,工细得很,小孩趴到老人耳边说悄悄话,那种感觉是西方雕塑没法表现的,非常精彩。我更喜欢写意部分,我第一次到他那儿去看到那个达摩,一个袖子耷拉下来,有中国雕塑的这个概念。我由此感觉到我们现在更有必要推出一种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雕塑,要提倡这样一种创作的精神和眼界。

    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刘夕海:我怎么理解石湾公仔呢?首先,它应该是泥性和人性的结合。人性,在艺术方面讲应该是喜怒哀乐、悲愤怒号、打情骂俏等等这些元素;而泥性,我们操作的是泥巴,这个泥有可变性,融、浮、悬、软等水性,这几个方面体现泥性。石湾公仔应该是人性和泥性的结合,还是人性和泥性的共振。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陈若菊:我感觉到工艺美院有这样的学生是学校的骄傲,学生们都是一代比一代强,这一点也是潘柏林的特点:勤奋、努力、求新。他重传承,但又不是死抱着这个东西复制过去,而是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果我们的艺术不发展,每个时代都是一样的,那我们至今还抱着大彩陶罐,还抱着青铜器。他搞的创作特别生动,而且富有情感色彩,有一定的冲击力,但是他又很细致,每一点都一丝不苟地反映出来,他是做了很好的推敲才去动笔的。

    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汤夙国:我看了潘先生这个画册,觉得我和潘先生有共同的地方——都是来自民间,但都进入了高等美术院校受到了真正专业的、专科的训练。从我父亲的经历和我个人的经历来讲,我们把民间艺术和文人文化结合起来了,这就把它上升到一个高度了。如果说我们民间艺术就保持在民间艺术的传统概念上,那么也就是做些胖娃娃、老寿星等等。对于民间艺人,你走你的路子,你必须得碰见伯乐,你有伯乐了,你的千里马才能跑得起来。所以我觉得母体艺术的灵魂很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很重要,这两个结合起来,你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吕晓庄:潘柏林自学成才,而且他进了3个艺术学院,所以他的风格又跟传统不完全一样。他做的和尚跟别人都不一样,很特别,一看就很吸引你。另外寿星那个桃的颜色真漂亮,怎么做出来的?还有一点,石湾的艺人一般都是培养他的亲戚或者子弟,潘柏林不是,社会上愿意学的都教。他教一大批学生,这些学生各有各的特点,跟他的风格又不一样了。我跟潘柏林提个建议,我觉得他做现代人物还不够成熟。结构上掌握得很好了,可是现代人的那种状态还没完全表达出来,我觉得他还应该好好研究研究现代人的生活状态。

    清华美术学院教授杨永善:潘柏林的东西本身就表现着石湾的传统,在一个产区具有特色的东西,一定不能丢掉,要继承,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发展。有的人讲要创新,但不是新的就是好的,“新”应该有根底。石湾的东西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石湾的,京剧再改再创新还是京剧,不是歌剧,别走调,潘柏林在这一点上把握得很好,没有走调。但可以来点花腔,挺漂亮的,颜色釉色用得好,肯定在工艺上下了功夫了。我们搞陶瓷的就是窑工,既要玩泥还要玩釉,跟火打交道,这很不容易。我看到潘柏林的成就,很高兴。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潘柏林的作品真是不一般,真正做到了生活、艺术和技艺的真善美,又是传承又是创新,这点是做到了,而且这么年轻就做到了。尤其整个衣纹我很佩服,转折和关系表现得非常好,跟人体的关系,该亮的亮,该亚光的亚光,该细的细,该有裂纹的就有裂纹,这个真是大师的水平。我们现在搞文化大发展,我觉得有些东西应该推广出去,这个就代表了我们中国的文化。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游宇:我觉得中国艺术研究院办这个展览很有眼光,定位很准确。像潘柏林这样从民间艺人当中拔出来的人不多,他不光是从石湾这个传统的技艺里面拔出来了,而且从全国的陶瓷产业讲他也很优秀。潘大师雕塑有几个特点:第一他是中国的雕塑,讲究气韵生动,非常好;第二他有民族精神,比如他的取材,都是老百姓喜欢的,都是中国的文化;第三体现时代的印象、时代的风格、时代的特点,这个风格非常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我也见过一些陶瓷的工艺大师,特别是有一个产地,三流画家全成了工艺美术大师了,所以我对陶瓷大师比较失望。今天来了以后我看到这个展览,真是比我想象的好得多,应该说潘老师的技术和艺术乃至格调,都是很高的,扭转了我对陶瓷大师的印象,让我看到了陶瓷甚至是中国雕塑的一个生机。我希望还有机会看到他更多、更好、更新的作品。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唐克美:大师在行业里能够留下足印的,都具有这样的品格:第一,热爱自己的本土艺术;第二,虚心学习;第三,不仅掌握了比较熟练的民间艺术,而且进入学院又有所提升。潘柏林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使人看到不能忘怀。大师创作时对这个人物、对这些情节的感受也反映给我们了,说明他是带着感情、带着心做这些作品的。

    中国工艺美术馆高级工艺美术师朱培初:《走娘家》、《行酒令》、《闹元宵》等,这些作品都很了不起,反映了广东的民族风情,我觉得这是比以前很大的一个进步。第二,潘老师发扬了佛山陶塑的传神特点。他在渡口码头、在饭馆,经常观察各种各样的人物,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达摩、弥勒佛、李白等人物的表情刻画非常深刻。最后一点,他的釉彩、造型、衣纹的简练,既符合艺术的规律,又符合陶瓷烧制的规律。我建议潘老师以石湾的地方特色的小型雕塑为主,大型的室外雕塑作为创新的实验方向,要慎重,这点意见供参考。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曹静楼:我们若按照西方的手法和理论做中国的雕塑,那就不是中国的雕塑了。为什么要体现中国的陶瓷呢?因为有地域特点,不是西方搞的雕塑结构、框架等等标准,中国的佛像雕塑比例结构不完全和真人一样,不是写实的,主要是体现神韵和思想。潘老师的雕塑就体现了他的思想。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曹国昌:潘柏林是很有胆识的,这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选题,扩大了石湾公仔固有的那些题材;第二是手法,打破了原来那拨人因为互相之间影响而慢慢统一的表现手法,大家互相影响,很容易变成一种风格;第三,石湾美陶厂的大师们为了保证他们的销量和质量,都喜欢用红釉,潘柏林用的釉色很不一样,所以潘柏林的确很有胆量。再一个他很有责任感,他对同事、对事业都有这一份责任感。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任世民:我觉得作为一个创造者,从他的想法到他的工艺实现,他都是自己完成全部过程,这是我佩服的!

    广东省工艺美术家杨坚平:我们这个研讨会既有肯定,也提出问题,达到了研讨会的目的。我看到很多书里把他说成“当代的罗丹”,但我们编这个书时尽量用朴素的语言来介绍他的成就。

    佛山陶瓷博物馆廖志勇:我想就潘柏林作品带给我的三点感触来谈一谈。潘柏林的陶塑贯穿着石湾陶瓷最精华的艺术传承,即人文关怀、民俗风情和勇于创新。石湾陶瓷继承的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特征——传神,而不拘泥于表面的细节特征的刻划。石湾雕塑起自民间,充满生活情趣,洋溢着天真纯朴、自然亲切的独特风格,表现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当下的情感。潘柏林从艺20多年来,广采博收,不断创新,自成一格,探索出一条以民俗风情为题材的现代陶塑新路线,被誉为石湾陶艺新一代的代表。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春珂:我也做佛教题材,做这个题材不能单从美术方面来讲,而且要从宗教的意义上来考虑,要符合宗教的要求,佛家就承认,就信你,这个是值得研究的。

    江苏省作家协会作家山谷:整体感觉在色彩运用方面、釉色方面趋向明细化。《龚自珍》那个脸部和背后的气韵非常准确地表达了那种意味。我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发现了石湾陶瓷向高端迈进的可能性。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增丰:现在在做潘柏林艺术馆,4000多平方米,将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展示。跟柏林提一个建议,就是内敛一点。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首先感谢老师们抽时间来这里。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在尝试用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做我的艺术。就像一个厨师,甜点、辣点、苦点,什么都有,总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今天大家对我的评价,我觉得是对我的一种肯定。中国艺术研究院为我做了一件大事。我觉得当代艺术家都要学一点经济,有了经济基础才更有可能把艺术搞上去。我们要普及和提高,普及就是做一点老百姓喜欢的东西,提高就是做我内心的想法。一个人在探索道路的时候可能会迷茫,今天很多专家提出的意见都是非常中肯的,我非常接受。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邱春林:这次老工艺美院的5位退休老教授都来了,很难得。我们艺术研究院工美所想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学术积累,这是文化积淀的工作。我要说的话,在此次《展序》里面都写了。原来我在《展序》中用了文学化的题目,叫做“不拘一格,巧塑百态人生”,后来我觉得这个说法不足以表达我对他的评价。比较而言,潘柏林老师的过人胆识,他的个性爆发力和天赋的艺术创造力、转益多师的成才经历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他成为佛山陶塑当代审美追求的开拓者,他的引领性也十分鲜明。所以《展序》的题目最后改定为“开创佛山陶塑新局面”,这既代表我对他的成就的肯定,也代表一种期待。

    (邱春林根据现场速记摘录,未经发言人审核)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