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化交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亚太联合交响乐团欧洲巡演“开门红”
中国主题活动为里多运河“祝寿”
马耳他中国画学员作品展开幕
“中国文化之夜”绽放开罗
歌剧让我欲罢不能
向下扎根 向上结果
中法电影合作:在业界期许中前行




 中国文化报 >  2012-08-2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歌剧让我欲罢不能
——访旅德女高音歌唱家易思衡

    易思衡

    本报记者  陈  璐 文/摄

    8月16日至19日,约翰·施特劳斯轻歌剧《蝙蝠》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第二轮上演。这个由著名导演陈蔚复排、李心草指挥,集结了莫华伦、幺红、孙砾以及喜剧表演艺术家陈佩斯等大腕儿的中国版《蝙蝠》,再次收获了爆满的观众和如潮的好评。首次加盟该剧的旅德女高音歌唱家易思衡在其中饰演女主角罗萨琳德,优美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得到广泛赞誉。8月19日,易思衡在北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喜感”来自打破秩序

    热情、亲切的易思衡和舞台上那个举止夸张的“贵妇”判若两人。落座后,话题从演出开始。“你给自己的表现打多少分?”记者问。“75?”易思衡认真思索了一下回答道,然后不确定地笑了。

    在此之前,易思衡从没唱过《蝙蝠》,而此次参演,也是今年7月才接到李心草的邀请邮件,颇有“临危受命”的意思。对旅居德国1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的易思衡来说,德文演唱部分不在话下,大段的中文对白和表演磨合却让她费了不少劲儿。“很久没在台上说那么多台词了。作为一个歌剧演员,除了演唱,我在说话时往往都是很低沉的。此次在那么大的剧场里表演,我总担心观众听不清我说话。”通过反复排练,易思衡最终以地道的腔调、娴熟的技巧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和认可,而她喜感十足、几乎可与话剧演员媲美的表演也不时引得大家捧腹大笑。

    对于喜剧,易思衡有着自己的思考。在她看来,喜歌剧的表演要避免“小品化”,要让观众因为人物的性格、戏剧因素的爆发而笑。“喜剧是一面镜子,‘喜感’来源于正常秩序的被打破。我喜欢那种带点黑色的、引人思考的幽默。”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认知,这位年轻的歌唱家心里始终有着一种很静的东西,指引着她去表演、去学习。“我知道《蝙蝠》去年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它的成功综合了很多种元素,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易思衡表示,通过参演《蝙蝠》,她从团队中学习、借鉴了很多。她认为,这部歌剧采取德文演唱、中文对白的形式,把歌唱、舞蹈和话剧表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原汁原味的德文唱段与结合了中国国情的台词和幽默相得益彰,是一种有利于缩小文化差异、激发观众兴趣的好方法。“在中国推广歌剧,照搬外国的东西肯定行不通。事实上,外国人对自己过去的一些东西都未必接受。这种符合中国人思考模式、利于吸引更广泛观众群的做法值得推行。”

    她总能证明自己

    易思衡从小就喜欢音乐,小学一年级时就加入了童声合唱队。尽管如此,父母一开始并不支持她把音乐当作职业。“那时候也不懂太多,只知道一唱歌就感到高兴、快乐。”凭借对音乐的热爱和天分,易思衡从家乡的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原江西省文艺学校)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开始了她更广阔的音乐之路。

    易思衡是刻苦的,也是幸运的。她在校期间就获得了匈牙利国际声乐比赛金奖。大二时,她又得到日本人崛内纪良的资助,得以在假期期间到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国的剧院和表演场所学习,“参加大师班和短期语言班,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也就是从这时起,她接触到了歌剧,并一发而不可收地迷上了歌剧。“歌剧是融合了各种艺术形式的综合的艺术,我喜欢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角色的思维和阐述方式带来的刺激。”大学毕业后,易思衡又考取了斯图加特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去德国继续攻读学位,学习德国艺术歌曲与歌剧演唱。

    谈起在国外的经历,“乐天派”的易思衡不觉得苦,没有任何抱怨。“进不同的组,与不同的伙伴在完全陌生的地方演唱、学习,这让我欲罢不能。”“只要给我时间,我总能证明自己。”易思衡还记得,4年前第一次在莫斯科出演《蝴蝶夫人》时,演员分为一二三组。被分在第一组的她根本听不懂俄语。后来,有点不耐烦的俄罗斯导演让她自己先练着,转而去指导二三组了。然而,第二周一唱,她的表现让俄罗斯导演十分惊喜。说到这里,易思衡强调:“我从工作中得到很多快感和成就感。我不会轻视自己,也不会被打倒。”

    交流和传播的载体

    2003年,易思衡获得了维也纳Hans Gabor 国际声乐比赛两项特别大奖。她分别与德国法兰克福歌剧院、德国曼海姆歌剧院、德国路德维希哈芬歌剧院、匈牙利国家歌剧院等有过合作,出演过《唐·璜》中的艾尔维拉、《魔笛》中的帕米拉、《费岱里奥》中的马捷琳娜、《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伯爵夫人、《艺术家生涯》中的咪咪、《图兰朵》中的柳儿等重要角色。在国外的学习对易思衡来说是一个不断积累、提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导演纵观全局,他会帮助演员调整离主线过远的偏差,但他不会教演员怎么演。如果你演的和他想的不一样,他会问你为什么。如果你有理由,必须说服他。”

    据易思衡介绍,德国有70多家歌剧院,慕尼黑歌剧院等都有着极高的水准。德国剧院分为ABC三级,A级剧院一般有着90%的上座率。他们有固定的观众群,一般会包年票,还会不定期组织沙龙,邀请观众提出想法,直接与歌剧院领导层沟通。“当然,德国目前也在做降低歌剧观众群年龄层次的工作,比如将经典剧目用现代的手法演绎和阐述,给年轻人新鲜感。”

    最后,易思衡说:“我是一个在中国长大、受中国文化影响,并深深热爱着祖国的中国人,我会详细、直接地向接触到的外国人介绍我们的文化。我就是一个宣传和推广中华文化的载体。”在易思衡看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要从个体入手、从微观入手,因为一些空洞的口号很难得到外国人的理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