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德
在中国戏曲领域,对舞台上大大小小的道具有着一个特殊的称呼——砌末。小到演员手中的罗帕、折扇,大到舞台上的屏风、背景,这些砌末不仅在演出中帮助演员塑造人物、推进情节发展,也让剧目的舞台呈现更加精彩漂亮。
在众多的砌末中,效果砌末的花样最多,在舞台上的呈现最多变。所谓效果砌末是指利用特殊的手法或某种科学原理制作而成的道具,通过这种道具可以达到增强舞台戏剧演出效果、渲染烘托舞台气氛、推进戏剧情节发展的作用。
效果砌末根据不同的表演和效果需求在舞台上有陈设式、悬吊式、手持式和演员内藏式等多种形式和样式。
在京剧《包龙图梦断金蝉案》中,就有一个神奇的手持式砌末。油流鬼在阎罗殿添灯油时,看到判官私改生死簿,于是决定偷取生死簿。油流鬼站在高台上,手持油壶,此时壶嘴突然变长,从壶嘴伸出一条长线,吸住生死簿,而后壶嘴马上缩回,油流鬼成功偷走了生死簿。此时,这特殊的砌末既表现了偷生死簿的情节,也为演员的表演增添了喜剧效果。
在效果砌末中,最炫的当属能够表现喷火的内藏式砌末。在传统戏曲演出时,有一表演效果叫做“吐火”,通常是把一种叫“火筒”的道具藏在演员嘴里。传统戏曲《跳火判》中的判官、《钟馗嫁妹》中的钟馗,都是通过火筒吐火来营造舞台气氛的。
还有一种是靠女演员“吐包子火”来营造喷火的舞台效果,如《红梅阁》中的李慧娘用吐火表现她不甘屈死、定要报仇的决心,《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则用吐火表现她的凶残。但这种效果最多只能持续十几秒钟,其时间的长短要根据“包子”里的松香末多少来决定。
这种“吐包子火”的技巧,需要道具师和演员非常默契地配合。首先,道具师演出前要将松香压磨成粉状,与香面分别过箩,按比例混合好,再将透气性很好的专用纸裁成直径十几厘米的圆形,将混合好的松香面放在裁好的圆形纸上,像包包子一样包好,在演员需要表现吐火效果前将“包子”上方撕开一个口子,演员将“包子”放在嘴里,一口一口将粉末吹在提前点着的煤油火把上。
还有一种与火有关的营造舞台效果的方式是“撒火彩”,这也是道具师的一门特殊技术。首先要利用点着的“火折子”,将松香面撒在舞台上,松香面撒出的瞬间被“火折子”点燃形成自燃火花。《火烧连营》中的刘备被火烧得蹉步、《火烧余洪》中那根烫手的钢鞭、《火烧战船》中曹操用水袖遮面说了一句“好大的火啊”,这些效果都是靠道具师撒出的几把火彩营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