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凡
孙若风新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近期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该书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缘起、内涵和途径,记录了相关重大事件和典型细节,涉及文化发展诸多突出现象和关键问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文化传承、文化改革创新、文化队伍、文化制度等等,在梳理党和政府文化政策的同时,采撷来自社会、民间的文化创造,从而展现了21世纪初叶中国文化的崛起进程和风情画卷。
文化强国的提出,是文化自觉自信的证明,是社会上下发扬蹈厉的精神表征,更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先声。文化复兴既是民族复兴的组成部分,又是民族复兴的先导与前奏。因为文化强国的提出,当代文化建设实现了具有未来指向性的品格提升。作者将文化强国的命题置放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揭示了与中国共产党性质和使命的深刻关联:文化强国是中国人的百年情结,是与民族复兴相联系的精神大义。历史把复兴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任赋予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政党从来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己任,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其一贯依重文化、发展文化的逻辑必然,又体现了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背景下对于文化特征和综合功能的深刻把握。作者还认为,为建设文化强国,中国已经做好了准备,包括精神准备、社会准备、理论准备和文化自身的基础准备。作者的这些描述展示了文化强国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根基。
文化强国的目标是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必然给这个目标留下最鲜明的印记,它决定了中国将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和怎样建设文化强国。作者在书中提出,以人民为文化主体,实现文化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领域的创造性运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要义。它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的醒目坐标,决定了文化推进的性质与过程,并赋予这种文化推进以新的人文光辉和理性精神。作者把握了当前文化建设的这种内在规定性,以此作为横贯全书的主线,这也是该书突出的新意之一。
以人民为文化主体,融合了长期以来我们党所坚持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改革开放后理论界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成果,最直接的来源则是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以人为本”原则,该书就此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作者认为,在文化建设中,人民群众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客体,而是文化成果的享有者、创造者,并且不是被动享有,而是主动享有,不只是自发创造,更是自觉创造。把人民作为文化主体,大众情怀进入文化建设优先考量的价值层面,这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进一步突显了宪法及相关法律强调的公民的文化权利和责任,从法规维度强化了人民的文化地位。而执政为民理念的不断深化,则把以人民为文化主体当作天经地义的执政伦理。作者的这些认识是有着现实针对性的。目前在文化建设研究中存着“主体”概念滥用、误用的现象。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不少学者把“以政府为主导”引伸为“以政府为主体”,也值得商榷。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文化上的科学发展,是要统筹协调文化建设的各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处理好重大文化关系,实现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作者分析了形成这种发展观所经历的由潜而显的嬗变过程:党的十六大以后提出“四位一体”,文化建设得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推进;十七大又提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开创文化建设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为实现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且提出作为强国的综合性目标,在加快文化发展的同时注意到发展的质量。由此可以看出在文化认识上有一个清晰的演进脉络,即从重视文化发展,到加快文化发展,再到努力实现文化的科学发展。这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时代特征在文化建设上的典型体现。应该说,作者是在时代成因与文化本因的建构上把握并揭示了当前文化建设的思路特征和发展趋势。
作者还认为,在文化建设中,把人民作为主体和坚持科学发展,体现了目标与途径的统一,方向与方式的统一。在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时代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要靠文化的科学发展作为基础,文化的科学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科学发展的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运用于文化建设更表现出独特的辩证智慧。它对种种文化关系的协调,特别是对一些偏颇的防范和矫正,目的是要寻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更深层次看,则是警惕在人民大众文化利益上的价值失衡。作者的这些见解对于在文化建设中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有着启发意义的。
政策是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杠杆。作者以各类文化政策的出台为线索构建全书的框架,串连相关的重大事件和典型细节,并且揭示出特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追求。作者在政策部门工作,而且曾有过新闻从业经历,这决定了他观察、思考和表达的特点,但更多还是出于他对政策作用和政策背景重要性的认识。
气盛则言宜,心雄则声壮,在文化强国目标支配下,该书洋溢着卓厉奋发的气息,显示出与这个雄视阔步的时代相接应的宏博胸襟和泱泱气象。这使人联想到,因为有文化强国的提出,自信自强,昂扬向上,当成为当今中国多样化文化生态的基调和底色。此外,该书将纪实与阐发相结合,力求在生动、直观的表达中有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这种通俗化的努力,正是遵循“以人民为文化主体”的体现。
该书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的最早专著,多少带有“急就章”的痕迹,在一些方面思考还需要深入,表达上也没有完全达到作者所期待的通俗化。文化强国目标提出后,应该形成与之相应的思维、战略乃至于话语体系,作者是想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的,但还只是开了个头,这实际上反映了建设文化强国开局时的研究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