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暄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赵氏孤儿》是一部用西方艺术样式呈现东方人性光芒的剧目,令人赞叹和欣赏。其显著特色是舞台上未见制作精美、逼真的古典式亭台楼阁、街巷院落,仅仅一个15度倾斜的巨大斜面平台、一个飘着纱幔挂着图腾并充满写意性的公主寝宫、一个略显简陋的茅草房就是这部歌剧的主要舞台置景,简洁质朴中体现了中国写意性的传统美学特征。
歌剧《赵氏孤儿》是按照西洋正歌剧的方式创作的三幕六场分段式歌剧,全剧以咏叹调和宣叙调相交替,以宣叙调代替对白,每幕都有标志性的咏叹调和精彩的重唱,显示了该剧连贯的音乐结构和完整的音乐构思。编剧邹静之对原作的故事和情节进行了必要的剪裁和删减。三幕六场的歌剧结构将主要情节锁定为“程婴救孤”的过程,而对奸臣屠岸贾的残暴狠毒,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冒死历险、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等等表现较少,并放弃了原作中许多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凸显程婴善良、勇敢、机智的人格特征。对屠岸贾、公主、程婴妻、赵氏孤儿等人物间复杂的情感纠葛,采用画外音的形式用对唱和重唱加以呈现,使剧情发展的脉络和剧中人物关系显得简洁、清晰。这种画外音形式不仅给这些人物提供了咏唱的空间,而且加强了整部歌剧的音乐性。如剧中第三幕,赵氏孤儿知道自己身份和经历之后极其矛盾,对程婴鄙夷地唱出《你竟然是我的父亲》之后的八重唱(程婴、程婴妻、赵盾、公主、公孙杵臼、屠岸贾、将军韩厥、赵氏孤儿),作曲家极具匠心地用音乐的形式强烈地展现了人物之间复杂、矛盾的情感纠葛,通过这种方式将全剧情节推向了高潮。由此可见,歌剧《赵氏孤儿》踏踏实实地在剧本改编和音乐创作上做了积极的努力,在运用音乐主题贯穿手法和展开音乐戏剧性结构方面均体现了回归歌剧艺术本体的思维。
歌剧与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叙事性不同,它自身并不具备直接叙事的功能,因而需要借用多种不同媒介进行转换,从而间接地完成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正是基于此,歌剧必须以各种歌唱和音乐的形式为媒介将文字转化为声腔和旋律展示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歌剧与中国戏曲具有相似性。事实上,多年来《赵氏孤儿》的故事在戏曲舞台上的常演不衰的事实也为它在歌剧舞台上的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原作中所有的人物都是具有明显性格特征和不同个性的,这些形象本身就包含着年龄、性别等差异。所以,戏曲的行当(生旦净末丑)和歌剧的人声分类(男女高音、男女中音等等)恰好可以成为表现类型化性格特征的媒介。歌剧版《赵氏孤儿》中,用男中音表现忠厚善良的程婴,用女高音表现高贵美丽的公主,用女中音则表现淳朴的程婴之妻,年轻的赵武用男高音表现就十分恰当了。可见,该剧中较好地体现了人物和音色、唱腔之间的熨帖。众所周知,歌剧是抒情性的艺术样式。《赵氏孤儿》中充满着丰富和复杂的情感,比如屠岸贾和赵氏孤儿之间“弑父”和“养育”的矛盾情感;程婴和赵氏孤儿之间、程婴和公主之间、程婴和妻子之间的情感纠葛,这为咏叹调和重唱形式提供了充分的创作空间。
以西洋大歌剧的形式创作的中国歌剧《赵氏孤儿》在音乐结构和戏剧结构的统一、协调上体现得比较充分。优美、哀伤的《摇篮曲》贯穿始终,剧中所有人物的死亡都伴随着这个音乐主题。咏叹调与宣叙调交替出现,大量的重唱、合唱等声乐形式使整部歌剧音乐连贯并有极强的音乐动力,同时又展示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因此,无论是人声还是乐队,这部歌剧无疑都是交响化的。由此可见,歌剧《赵氏孤儿》的创作模式体现了中国歌剧创作逐渐走向回归歌剧艺术本体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