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北京记者 王晓风 李 雪
都说“做女人难,做个当家的女人更难”,对于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村党总支书记支芬来说,最难的莫过于做“让老百姓不仅有钱挣,精神生活还要富足”的女当家。仅仅10年,支芬带领村民通过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在古典家具修复制作产业上一路挺进,还拓展了民俗旅游等商机,全体村民端上了文化致富的“金饭碗”。2011年,全村收入22.4亿元,人均收入2.4万元,上交利税3900多万元。在高碑店百姓眼中,书记支芬无疑是令人骄傲的,她的坚忍和智慧,她对文化产业的敏锐和不遗余力带来了高碑店今天的繁荣,这也就足可以解释她为什么能够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并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了。
人都说,高碑店村的“小媳妇”支芬是个倔性子,花10年时间干了一件事——让“农业无粮可收,农村无地可种,农民无事可做”的“三无村”,变成了 “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文化乐民”的幸福村。
2002年,支芬来到高碑店村任村党总支书记。全村原有的2300亩耕地全部被征用,失地农民靠什么生存?村庄靠什么发展?20本密密麻麻写满调研资料的笔记本,见证了支芬为找到一条适合高碑店村情民意的文化之路付出的艰辛努力。
上世纪80年代,高碑店村有了第一家古董家具店,90年代初,陆陆续续有二三十家商户来高碑店经营古典家具。支芬认为这是个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高碑店浓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古典家具一条街,让一条街带活一个村。她认为,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但盲目地割断历史另起炉灶并不能创造期望中的经济效益,关键要与当地的历史演化一脉相承。高碑店早在辽金时即已成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居民自古有经商的传统,这样做等于把农民的传统住宅资产和高碑店的文化产业紧密结合了起来。
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为此,高碑店拿出100多万元用于整修道路、美化街道,鼓励居民按照明清建筑风格统一改造店面。“这个书记事儿真多,顶多也就闹腾3个月,待不长。”听闻女书记支芬要搞文化产业,有人如此预言。
面对当时一盘散沙的高碑店,支芬的想法只有一个:先用文化把老百姓的心凝聚起来,劲儿往一处使,高碑店才会有发展。半年时间里,她走遍了村里的大小胡同,挨家挨户走访,挖掘村史。白天她跑到各家商户搞调研听取他们的发展规划,晚上她琢磨着怎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改善村风民貌。村民起初不理解时,这个大家眼里的女强人也偷偷地抹过眼泪,可耐心和诚意还是打动了从心眼里也不甘现状的高碑店人,慢慢地,改变的冲动洋溢在村子的每个角落:“那就撒开了干吧,越不变越走下坡路,听书记的也许还有出路。”
不多久,一条不起眼的小街魔术般变了样,全长1800米、拥有400余家店铺的古典家具特色商业街向收藏爱好者和国内外游客展示着高碑店的欣欣向荣,从家具、字画到古玩、瓷器、木雕、石刻,一批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应运而生,一根根不起眼的木料经过“文化”的包装,在外地人和外国人那里一转手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人们这才恍然发现,高碑店的女当家不简单,跟着她干日子有奔头。
在“文化立村、文化兴村”的思路上,2003年,支芬响亮地提出“文化村要有文化活动”的口号。在这位“支大胆”的带领下,高碑店又飞出了一支支合唱团、高跷队、腰鼓队、扇子队……2005年高跷老会31名队员远赴英国参加了“北京风情舞动伦敦”活动;也是当年,在朝阳区旅游局的支持下,高碑店国际民俗旅游接待区正式启动,村民们打开门让老外到家里体验民俗生活,至今已接待了来自英、美、韩、日等十几个国家的游客,向世界展现了北京人良好的国际形象。
“文化的种子一旦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就是一件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10年高碑店之变,坚定了我们文化兴村的信念。高碑店将挖掘老北京文化,擦亮老字号名牌,把文化致富路走下去。再过10年,我们将带给大家更多惊喜!”支芬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