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8日,鄂尔多斯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半年来每天参观人数均在2000人次以上,独具特色的展厅是吸引观众的“磁石”。
“鄂尔多斯古生物展”通过化石和多媒体等辅助陈列手段,清晰地勾勒出生命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最后到人类的进化主线。
“农耕、游牧、交融、碰撞——鄂尔多斯通史展”以鄂尔多斯进入人类文明为展示起点。1922年,法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在流经乌审旗大沟湾的萨拉乌素河谷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和骨角器等。1923年,桑志华与另一位法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德日进一同对这里进行了科学发掘,并在随后的资料整理过程中发现一枚幼儿的门齿化石。这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件有准确出土地点和地层记录的人类化石,也是第一批有可靠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萨拉乌素遗址的发现不仅拉开了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古人类研究的帷幕,而且也揭示了鄂尔多斯地区迄今为止所知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行踪。
“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全面呈现这一经典文化内涵。本展览全面反映了蒙古族自13世纪初进入鄂尔多斯地区以来800年的社会生产生活和思想意识形态等,长期的区域性发展,使其形成了文化的特殊性。而多种文化的汇聚与积淀,使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异彩纷呈、绚丽多姿,在整个蒙古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鄂尔多斯社会发展成就展”立足现代社会,讲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伊克昭盟率先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日本成套的羊绒生产设备,建立了全区第一家外向型企业,拉开了改革开放和初次工业化的序幕。
鄂尔多斯博物馆作为全市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本着“三贴近”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理念,着力打造“历史呈现的殿堂,知识普及的课堂,寓教于乐的园地”,使之成为鄂尔多斯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全市对外宣传的新窗口。为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一步加快“西部文化强市”的建设进程发挥积极作用。(孙 瑞)